给未成年人的兴趣建设“安居工程”

给未成年人的兴趣建设“安居工程”
文章图片
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央视春晚小品《心病》有一句台词“别信广告 , 看疗效!”甚为经典 。 现实生活中 , 有些“疗效”也有广告效应 , 对于这样的“疗效” , 理应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
11月22日 , 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等机构联合发布《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 。 《报告》显示 , 在游戏防沉迷新规作用下 , 未成年人的每周游戏时间明显降低 , 近三成未成年人游戏相关消费减少 , 未成年人的娱乐行为正向短视频与网络视频转移 , 但仍有超35%家长允许孩子用自己身份注册游戏账号 。
多年来 , 未成年人游戏沉迷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 。 对这个“疑难杂症” , 社会各方可谓费心劳神 。 实施预防游戏沉迷新规仅一年 , 取得显著成效 , 难怪如媒体报道所说 , “许多网友为这波管控未成年人游戏沉迷问题的办法点赞” 。
给未成年人的兴趣建设“安居工程”】对于游戏沉迷新规的疗效 , 《报告》在披露成效的同时并未回避问题 , 承认有的未成年人在以“伪成年人”的身份照玩不误 , 有的未成年人“兴趣发生转移” , 将视线转向了短视频领域 。 至于“兴趣转移”后的未成年人是否痴迷于短视频 , 《报告》似无直接的数据 。 不论是否造成新的沉迷对象 , 这样的“兴趣转移”无法不令人担忧 。 对此 , 网友议论纷纷:“游戏瘾小了 , 小视频又上瘾了!”
严格限制未成年人玩耍网络游戏时间 , 在局部产生疗效并不意外 , 毕竟 , 游戏沉迷新规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革新 。 真正的问题在于 , 未成年人从游戏世界被解放出来后 , 如果不能同时给他们的兴趣找个安身之处 , 他们充沛的精力必然要为兴趣寻求新的娱乐场景 。 短视频受宠 , 大抵就是未成年人兴趣不愿意一直“流浪”的结果 。
消遣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 , 不论什么年龄段的人 , 这种需求都需要得到满足 。 一旦无法满足 , 乘虚而入的游戏沉迷 , 摧毁的将是未成年人的意志 。 预防游戏沉迷 , 限制游戏时间固然必要 , 但如果不给未成年人的兴趣找到一个让他们中意的“安居工程” , 单纯限制游戏措施就难以收到实效 。
给未成年人的兴趣建设“安居工程” , 需要拆除长期困扰在未成年人群体身上的“视觉牢笼” 。 现在的未成年人出生在互联网时代 , 他们从小就被装进了“视觉牢笼” , 由电视机和手机陪伴长大 , 电视屏幕和手机屏幕不仅是他们的视界 , 也是他们的“世界” , 而网络游戏进一步加重了未成年人的视觉依赖 。 预防游戏沉迷 , 归根结底需要唤醒未成年人的听觉 , 通过视觉和视觉感官的平衡应用 , 让他们的兴趣从“屏幕之井”中解放出来 。
未成年人阶段的视觉器官 , 更应该用来欣赏大自然的美 。 对自然万物的好奇是人类的天然兴趣 , 年龄越小这方面的兴趣越是浓厚 。 城市的高楼大厦和灯火阑珊 , 原本已经限制了未成年人视觉的自主 , 家庭媒介的“方寸屏幕” , 更是在争夺孩子的视线 。 预防沉迷 , 需要未成年人激发对自然万物的兴趣 , 远离商业制造的“娱乐性兴趣” 。
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 , 兴趣也不一样 。 预防游戏和短视频沉迷 , 需要在婴儿阶段就将其视线移向户外 , 将他们的听觉从屏幕视界中分离出来 , 多聆听家人聊天 , 以及接受音乐熏陶 , 让倾听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 婴儿阶段过早养成“视觉优先”的习惯 , 等于为“坐屏观天”提供了便利 , 这样的屏幕性“视觉优先”一旦变成成长“基因” , 再去限制就已经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