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成都抗疫中的平凡英雄|岳勇:市民的配合让人感动( 二 )


忙完已是下午2点 。 回到中心汇报完情况后 , 仅仅3小时 , “病例2”初筛阳性的消息又很快传来 。 他是“病例1”的密接者 , 居住在锦江区娇子一号 。 “涉及的人较多 , 人员流动性也很大 。 ”
速度 , 还是速度!当即 , 岳勇带着一位同事又赶到了锦江区疾控中心开展协助流调、摸排重点人员和轨迹区域的防控处置 。 这一轮忙完已是3日凌晨3点 。 “好在经过排查 , 病例2进出小区都是开车 , 没有与外界有太多接触 。 ”
但新的工作又在几个小时后到来……3日白天 , 他又跟同事和省上专家接连走访了两个病例所涉及的轨迹区域 。 当晚 , 累得实在要散架的他在锦江区疾控中心 , 找了一间相对安静的杂物间勉强应付了一会儿睡眠 。

疫情|成都抗疫中的平凡英雄|岳勇:市民的配合让人感动
文章图片

↑岳勇和同事在一起工作
4日凌晨 , “病例1”的同事“病例4”又出现在了锦江区 。 此后的两天 , 岳勇的工作重点全都放在了锦江区 。 “病例居住的小区人员多 , 还去过像万达商业广场这样的人流密集区 , 加上一个区出现了2个本土病例 , 情况就变得复杂了不少 。 ”岳勇说 。
好在锦江区后续未再发生新增病例 。 紧接着 , 随着“病例14”出现在新都区 , 岳勇又带着几名同事转战到了新都 。
回看这段时间的工作 , 岳勇说:“流行病学调查就是需要在核酸样本异常的那一刻起就立即启动 , 要尽可能快速而全面地弄清楚病毒从哪里来 , 在哪里停留 , 又曾去向哪里 , 为后续防控提供支撑 。 ”
3.

“封”住病毒 , 也要“护”住民生
尽管专家组对疫情重来早有心理准备 , 但此次病毒的传播力还是让岳勇觉得始料未及 。 “理论上来说 , 病毒的进化方向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 , 因此增强传播力是一个重要的进化方向 , 所幸的是目前监测数据显示 , 感染后重症比例有降低趋势 。 ”为此 , 专家组对现有的防疫措施进行了实时调整 。
病毒无孔不入 , 专家组在守护民生方面丝毫不敢懈怠 。 在省市专家确定娇子一号小区风险带划分时 , 就着实考验了岳勇 。
岳勇说 , 如果风险区划分的范围过大 , 势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出行 , 也会大大增加区域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可如果风险区划分地过小 , 则起不到“封”住病毒的效果 。
同样的问题在蓝光凯丽香江小区也出现过 。 凯丽香江小区内业主众多 , 周边还分布着多个小区 。 “到底只把病例所在的楼栋作为风险区 , 还是整个小区 , 外围的防控区域又需要划多大也是个问题 。 ”

疫情|成都抗疫中的平凡英雄|岳勇:市民的配合让人感动
文章图片

↑现场考察分析
3日 , 经过包括岳勇在内的专家组的反复考察和分析 , 确定风险区的划分必须坚持一个原则:既要封住病毒 , 确保安全 , 也要尽可能避免风险区的划分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 。 “反复讨论和研究后 , 最终确定把小区作为风险区 , 外围进行封控区和防范区管理 , 执行不同的措施 。 另外在物理隔绝的同时 , 还进行核酸筛查 。 ”这样的措施实现了当初确定的原则 。
此后在新都区“病例14”所在小区进行的封控管理 , 也同样按照这一原则进行 。
4.
“我们就是筑堤人”
40岁的岳勇于2006年进入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已在传染病防治岗位工作了15年 。 他因此养成了一种特殊的职业习惯:随时关注国内各种疫情发生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