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体检报告单上发现各类“息肉”医生教你科学应对


医生|体检报告单上发现各类“息肉”医生教你科学应对
文章插图
图/IC photo
年底体检季来临,“息肉”作为报告单上出现最频繁的词汇之一,被更多地关注。胆囊息肉、宫颈息肉、肠道息肉、胃息肉等皆是体检中常见的息肉,这些息肉发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体检发现后该如何应对?对此,采访人员分别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池添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李丹、北京市隆福医院肛肠科主治医师吴桂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脾胃肝胆科主任医师王志斌,为大家答疑解惑。
饮食不规律易诱发胆囊息肉
“由于胆囊息肉的症状并不特异,一般表现为餐后右上腹的发胀与不适,很难被人们关注,因此,大部分人的胆囊息肉都是在体检中发现的。”池添雨介绍,一般体检中的腹部超声项目就可以较容易地发现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的成因相对复杂,其与遗传基因、生活习惯、肥胖均有关系。“有胆囊息肉家族史的人,其发生胆囊息肉的概率相较普通人更高;饮食油腻,暴饮暴食,熬夜饮酒等作息、饮食不规律的人也容易诱发胆囊息肉。”池添雨指出,饮食与胆汁分泌、消化酶分泌密切相关,饮食不规律会引发消化道疾病,肥胖则会导致胆固醇浓度升高,而这些都与胆囊息肉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在体检中发现胆囊息肉很常见,当发现胆囊息肉时,人们不用过度紧张,应根据息肉的大小及其数量形态进行综合判断。”池添雨表示,对于直径小于1cm的较小息肉以及二三十岁年轻人发现的胆囊息肉,其发生恶变的几率相对较小,因此人们可以通过每年或每半年的B超进行监测,持续观察;对于直径大于1cm的息肉、基底宽广的息肉、单发息肉、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以及患者年龄较大的情况,应警惕息肉恶变的倾向,建议其前往外科进行积极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建议其及时将息肉切除。
宫颈息肉恶变率较低
宫颈息肉全称为子宫颈息肉,是慢性子宫颈炎的一种病理表现,而慢性子宫颈炎可能由急性子宫颈炎迁延而来,也可能是病原体持续感染所致。李丹介绍,宫颈息肉是肉眼可见的多个或单个红色质软、脆,像小舌头或带蒂宽窄不一的息肉,在体检的过程中,一部分息肉可以在宫颈外口被发现,也有一部分缩在宫颈管内部。
宫颈息肉的恶变率相对较低,但如果人们在体检中发现了宫颈息肉,保险起见还是建议将其摘除,然后将摘除的组织物送去进行病理化验,排除其恶变的可能。
肠息肉建议尽早切除
随着肠镜的普及,一些人在体检时会发现自己患有肠息肉。北京市隆福医院肛肠科主治医师吴桂喜介绍,肠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与非腺瘤性息肉两大类,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混合腺瘤,具有易癌变倾向,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就属于此类;非腺瘤性息肉包括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一般无癌变倾向。
吴桂喜指出,一旦发现肠息肉,一般都建议尽早切除,以防癌变。尽可能内镜下切除,内镜难以切除干净或基底较宽容易增加肠穿孔危险的大息肉,首先考虑手术。“如果有结直肠癌的家族史等高危因素,可考虑进行遗传咨询,并建议在50岁或更早开始定期筛查肠镜。家族性息肉病则建议青少年时期开始定期肠镜筛查。”
吴桂喜建议,积极治疗癌前病变,有腺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要积极检查治疗。另外,如果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习惯改变,便中带有黏液甚至黏液血便,腹胀、腹痛、消瘦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