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MR直击“视力模糊”背后真相,为花季女运动员守护生命叩响“光明”!( 二 )


揪出“视力模糊”背后真相的影像利器
影像学检查(如CT、MRI、SPECT、PE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超声等)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多种模态的医学图像 。 单一的医学图像只能提供相关脏器的单一信息 。 在临床应用中 , 各种模态的信息量相对单一及片面 , 且存在其自身局限性 , 而多种不同模态图像的信息融合能使彼此的优势互补及交叉验证成为可能 , 有利于对复杂疾病的全面准确评估 , 为治疗方式的合理选择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
近年来 , 这类以18F-FDGPET/CT为代表的多模态成像技术发展迅速 , 其在肿瘤的诊治过程中的优势已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 。 在筱洁(化名)案例复查过程中 , 患者便于禁食状态下 , 通过静脉注射18F-FDG并静息后行PET/CT显像 。
PET/MR直击“视力模糊”背后真相,为花季女运动员守护生命叩响“光明”!
文章图片
论PET/CT及PET/MR的全身图像融合
增益效果
由于18F-FDG显像剂可以在分子水平显示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水平 , 可以从代谢水平反映恶性肿瘤细胞生物学活性 , 因此 , 将PET的功能显像与CT(或MR)的解剖结构显像结合在一起 , 可以提供病灶及全身其他部位的代谢功能及形态解剖信息 , PET/CT显像对于眼内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原发肿瘤病变的分期、确定其他部位有无转移具有极大的帮助 , 18F-FDGPET/CT在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中 , 灵敏度及特异度高于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 。
但PET/CT局限性也在逐渐显露,如软组织分辨率较差 , CT与PET采集的不同步导致的配准误差 , 患者不可避免接受一定剂量电离辐射(尤其是对于需要多次复查的患者)等 , 这些局限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同机CT 。
随着一体化PET/MR成像系统的研发成功并应用于临床 , 多模态成像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 克服了PET/CT的固有缺陷 , 实现了解剖和功能、代谢、生化影像的实时融合 , 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同步采集 , 并明显降低了电离辐射 , 集代谢和功能成像于一体的数据可由PET/MR系统一站式采集完成 。 综合了高灵敏功能代谢的PET显像和显示更多更丰富解剖形态学信息的MRI显像的PET/MRI显像设备更成为该疾病诊断的有利武器 , 诊断正确率甚至可以达到100% 。
对于肿瘤(包括且不限于眼脉络膜黑色素瘤)分期和再分期中的应用上 , PET/MR对于肿瘤的分期效果在某些肿瘤中优于PET/CT 。 对于进展期黑色素瘤 , PET/MR可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分期 , 并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影像学检查 。
国外文献对18F-FDGPET/MR在骨骼肌肉、黑色素瘤、淋巴瘤等成像应用进行了总结 , 提示对于肿瘤分期 , 其准确率与PET/CT接近 , 对于远处转移分期 , 尤其是检出肝脏、骨髓及脑实质的转移 , PET/MR无疑更具优势 。
研究指出:
全身PET/MR的诊断效能非常好 , 特别是采用了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序列后(全身PET/MRI总体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2%?84%和87.1%?97% , 而全身l8F-FDGPET/CT分别为72.8%?79.8%和92.7%?93.1%) 。
由于脑组织对18F-FDG的生理性摄取较高 , 导致18F-FDGPET/CT对于黑色素瘤脑转移灶尤其是较小病灶的检出灵敏度明显不足 , 而PET/MR中的MRI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 成为诊断脑转移灶的又一“金标准” 。
小结
脉络膜黑色素瘤不但会对人眼部视力造成损害 , 严重甚至会危及生命 , 早筛早诊早治是提高肿瘤治愈率减轻疾病负担的有效方式 。 临床上想要提高肿瘤的诊断率 , 离不开医学影像学的检查 , 通过PET/CT、PET/MR等设备对患者进行扫描 , 可显著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并为肿瘤分期 , 为病患争取更多宝贵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