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无糖食品的“甜蜜”陷阱( 二 )
此外,有专家指出,为了保持口感,几乎所有无糖食品中都添加了“半天然”的甜味剂,包括糖醇类(如木糖醇、麦芽糖醇)、肽类(如阿斯巴甜)、甜味甙类(如甜叶菊糖、甘草糖)以及纯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如安赛蜜、甜蜜素等) 。而大量食用这类甜味剂的远期安全性在学术界仍存争议 。
例如,今年6月,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就显示,长期大量饮用无糖或低热量饮料的人比普通人发胖速度更快,前者腰围增长幅度比后者高出500% 。而2008年,国内外媒体则爆出,大量食用木糖醇易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为此,欧美国家要求在含有木糖醇的食品包装上注明“过量摄取可能导致腹泻”等类似的消费提示 。
采访人员在一款无糖消化饼干的营养成分表中发现,其能量为每百毫克2115千焦,远高于花卷(能量为每百毫克883千焦)、油条(能量为每百毫克1615千焦)、熟米饭(能量为每百毫克485千焦)等日常膳食的能量 。
【当心无糖食品的“甜蜜”陷阱】王竹认为,对于无糖食品的健康评价,应该放在一个特定的区间内 。比如,用无糖可乐和普通可乐比,前者自然是健康的;但要是和白开水比,前者就是不健康的 。
公众应当如何选择无糖食品?对于这一问题,很多专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为糖“正名” 。
一位专家说:“我们对糖有着太多根深蒂固的偏见 。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看,我国人均消费糖量几乎是最低的 。根据1997年世卫组织统计,我国内地人均每天糖摄入量仅为19克,香港地区为82克,德国为80克,英国为100克,美国为91克 。为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设立摄入糖的限制量” 。
王竹直言,糖与健康的关系微妙,过分限制吃糖,会让生活少了许多愉悦;而过多摄入又会引发糖脂代谢紊乱等问题 。实际上,最新一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并没有把“吃糖”或“吃糖过多”作为糖尿病的诱因之一 。而卫生部2008年7月发布的《防治糖尿病宣传知识要点》,也没有把“不吃糖”或“少吃糖”作为预防措施 。
“消费者选择何种无糖食品,首先要弄清楚购买的初衷 。”王竹说,如果是为了满足味觉需求,只需确定营养成分表中的含糖量;如果想要降低血糖,那么应该选择杂粮、全麦等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而不是单纯的无糖食品;如果要追求健康饮食,则应该遵循“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的膳食原则;如果年轻人为了追求减重、低脂,那么糖含量绝不是唯一需要考量的指标,脂肪含量和总能量指标更为重要 。
范志红则提出,选购无糖食品,要确定其是否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较好的营养素平衡 。“如果只是甜饮料、甜点心、零食之类,就算不含糖,也没多大的营养价值 。如果是酸奶,哪怕加了糖,也可以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蛋白质、钙、钾和B族维生素 。”
“学会识别食品营养标签是选购无糖食品的必备技能 。”王竹说,食品营养标签包括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营养成分功能声称3个部分,其目的就是引导消费者健康选择和消费 。“所以,当前最要紧的就是为《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立法,对企业有个约束,对老百姓有个交代 。”
- 肾功能|与尿蛋白升高有关的5个信号是尿毒症的前兆,肾友要当心
- 错误吃鸡蛋 健康食品变毒品
- 保健食品|爱益森小紫盒,助推益生菌行业高质量发展
- 如何辨别哪些转基因食品
- 玻尿酸|玻尿酸食品能补水美颜?专家呼吁制定食用玻尿酸国家标准
- 晚餐该怎么吃 6种食品不宜多吃
- 苹果存在食品安全 该如何挑选
- 吃黄瓜也要当心!吃错要命
- 三类人别喝绿豆汤当心中毒
- 睡眠时间|吃“聪明药”就能快速变聪明?当心聪明反被聪明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