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为本 人才为源——“光明中心”推动眼底病诊疗协同发展

眼底病不像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病为公众熟知 , 但它却是不可逆致盲的首要病因 。 据统计 , 我国眼底病患者占全部致盲眼病患者的半数以上 , 每年有超300万人新患眼底病 , 其中仅有10%的患者得到正确治疗 , 超过三分之二的眼底病患者面临失明 。
今年1月 ,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 。 其中 , 眼底病及其慢病诊疗被定位为未来5年的关注重点 。 在我国 , 眼底病的知晓度和规范治疗率均非常低 。 为改变这一现状 , 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协同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光明中心”项目 , 聚焦眼底病的规范化诊疗 , 推动我国实现普遍的眼底健康 。 目前 , 我国已有超过1000家综合及专科医院、1万多名眼科医生加入该体系 。
打造智能化眼底筛查体系
助推眼底学科高质量发展
规范为本 人才为源——“光明中心”推动眼底病诊疗协同发展
文章图片
濮阳市眼科医院院长张清生
河南省濮阳市眼科医院院长张清生认为 , 眼底学科高质量发展的首要立足点在于人民群众的具体需求 , 其次在于医院本身的学科能力建设 。 近年来 ,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 与代谢性、慢性和年龄相关的眼底病致盲患者数大幅增加 。 为此 , 医院应进行精细化管理 , 优化诊疗流程 , 在眼底病诊断、治疗方面实现智能化 。
“眼底病检查有一句俗语 , ‘眼底一张照 , 眼病早知道’ 。 凭借眼底彩照 , 医生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患者的视神经、黄斑、眼底血管等情况 , 还可评估眼部存在哪些疾病;患者也可以通过照片直观地认识疾病表现和发展程度 , 通过不同时期眼底照片的对比 , 还可以知道疾病的变化 , 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 。 ”张清生说 , “我认为 , 智能化是眼底病诊疗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 目前 , 我院引进了一款软件 , 加载在医院信息系统中 , 通过对患者进行智能化诊断筛查 , 辅助眼底医师诊断 , 提升非眼底专业医师的诊疗水平 。 ”
张清生表示 , 要推进眼底病学科发展 , 还要向广大群众 , 特别是眼底病患者普及眼底病知识 。 加入“光明中心”以来 , 医院在患者标准化流程管理方面有了很大提升 。 “我们面对的大部分患者是老年人 , 其文化层次不同 , 对眼病的认知程度和诊疗依从性也不一样 。 加入‘光明中心’并成为‘标准中心’ , 能够保证我们内部流程的规范化 , 提高质量 , 提升效率 , 对提升患者认知、依从性和诊疗时效管理也有很大帮助 。 ”
此外 , 濮阳市眼科医院还定期举办关于眼病的科普和宣讲 , 并通过电话回访、诊疗预约提醒等方式加强与患者的联系 , 更好地对患者进行管理和帮助 。
注重人才培养
开辟就诊“绿色通道”
张清生认为 , 医院学科的发展有没有持续性 , 主要在于对青年医生的培养情况 。 “我院非常重视对年轻医生的培养 。 年轻医生首先应接受专业规培 , 规培结束之后还要在各亚专业科室进行轮转 。 如果未到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机构进行规定期限和技能的结业进修培训 , 医生就没有办法进入专科或申请高级职称 。 医院内部也出台了一些详细的绩效管理制度 , 能够保证年轻医生的成长 。 ”
张清生表示 , 眼底医生的培养和团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眼底学科的发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 张清生坦言:“要实现眼底学科发展 , 科室规模的扩大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做到的 。 近年来 , 我们秉承‘人尽其才、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策略 , 派遣和鼓励年轻医生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等知名医院进修学习 , 每次学习时间至少半年以上 , 并对学习培训结果及应用进行绩效评估 , 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雄厚的人才资源支撑体系 , 进而为眼科医疗、教学、科研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