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山东亿元村|一把“草”,“编”出一个亿元村

近日 , 博兴县锦秋街道湾头村入围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名单 。 湾头的特色产业是草柳编 , 那么湾头村的村民平时都编些什么产品 , 又有什么诀窍 , 走上了富裕的道路?11月3日 , 采访人员前往村中寻找答案 。
近日|走进山东亿元村|一把“草”,“编”出一个亿元村】盛产蒲草
草编历史悠久
站在湾头村的路边 , 可以看到很多村民围坐在一起编织草编板凳、蒲团等 。 他们的两手熟练地翻飞着 , 一个个编织品从灵巧的双手下诞生 。
“我们村紧邻鲁北最大的天然淡水湖——麻大湖 , 芦苇、蒲草等植物茂盛 。 ”正在编织的48岁村民陈引说 , “明清时侯就有编织草柳编的历史 , 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 ”
据悉 , 博兴县草柳编在民国时期就已形成产业 , 20世纪50年代之后 , 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 , 草柳编产业从小作坊逐步发展成一定的生产规模 。
和陈引一起的 , 有七八个妇女 , 有的在编织板凳 , 有的在编织蒲团 。 据介绍 , 村里的经销商会收购她们的成品 , 销往国内各个地区 , 有的还会出口日韩和欧洲 。 “像蒲团这种简单的编织品大约15元一个 , 一天编六七个吧 , 能挣近一百元 。 ”陈引笑道 。
70岁的村民陈子凤也不甘落后 , 虽然手速稍有些慢 , 但编织技艺精巧 , “编了快60年了 , 舍不得扔 , 在家也闲不住 。 攒够几十个卖了 , 能挣好几百 , 就不用给孩子们要钱了 。 ”
陈子凤介绍 , 湾头村人口4800多人 , 有超过六成的人会编织草柳编 , 乡村编织手艺人代代传承 。
近日|走进山东亿元村|一把“草”,“编”出一个亿元村
文章图片
陈子凤编织草柳编 。
消费带动创新
效益成倍增长
随着产业的发展 , 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日渐凸显 , 且日常的草柳编制品比较简单、偏重于实用性 , 消费人群也就偏中端 , 如何进行创新提升一下观赏价值也是个大问题 。
消费促进生产发展 。 渐渐地 , 湾头村一些有想法的村民开始自发设计创意性编织产品 。 王贵芝就是其中之一 。
被评为“博兴县草编代表性传承人”的王贵芝 , 从开始接触草柳编开始 , 就喜欢设计新的造型 。 在王贵芝的工作室里 , 陈列着花篮、玩偶、宠物窝等造型新颖别致的草柳编作品 。
王贵芝开心地介绍 , 在湾头村的草柳编文化创意产业园里 , 还有自己专门的展架 , “我非常喜欢用古老的手艺融合现代的元素创作作品 , 每年都会设计出几百种 。 草柳编简朴、规矩而又富有禅意的特质 , 很适合往茶道、自然美学方向发展 。 ”
经过改良创新的编织品不仅市场大 , 而且比传统草柳编织品的价格高 , 利润更大 。 闲聊之际 , 有位辽宁开民宿的老板打电话来 , 订购了一百个摆件 。 “批发价一个100多块钱 , 是普通的编织品的三到四倍 。 ”王贵芝说 。 如今 , 她的工作室越来越红火 , 年营业额突破了200万 。
每次发现销量高、效益好的编织方法 , 王贵芝都会免费分享给村里的编工们 。 “创新才能带来更好的效益 , 我想带领大家伙一起赚钱 。 ”如今 , 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这一点 , 创新在湾头村蔚然成风 , 创新的良好经济效益更是可观 。
近日|走进山东亿元村|一把“草”,“编”出一个亿元村
文章图片
王贵芝的工作室里 , 陈列着充满创意的草柳编产品 。
产业触“网”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从2000年左右 , 村里就有思想前卫的年轻人开始尝试电商销售手工品 , 随着电商行业的发展 , 湾头村也成为了全国第一批“淘宝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