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春节舞狮是一种风俗

与春节相关的风俗有哪些?与春节相关的风俗有哪些,要全部!全国各地都有不一样的风俗大大小小几百上千全部费神的……

安徽春节舞狮是一种风俗

文章插图
广东海丰春节舞狮有什么特点?舞狮子活动在河南豫西一带称作耍狮子 。耍狮子活动比较经典的动作有:狮子蹦上高桌、狮子过独木桥、狮子翻跟头 。广东海丰盛行春节“听鼓手、看舞狮、听唱曲” 。舞狮主要有麒 麟、狮、客仔狮、外江狮四种,唱曲主要有西秦曲、白字曲、潮州曲等多种 。鼓手就是唢呐,也叫大笛或吹班 。每班由二人吹大笛,一人打铜钱,一人打小鼓 。一般从除夕下午就开始到商 铺里去吹打,一直到初三、初四才停止 。初一、初二最热闹 。舞狮子的队伍挨家挨户舞弄,到 了人家门前,说声“恭喜”之后就开始吹奏起来,直到主人掏出红包,带队的拿到红包才离去,紧接着到下一家去舞狮 。
中国传统节日问答题选择题及答案春节、元宵
一 、选择题
1.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
A夏朝B商朝C周朝D春秋
2.以下哪个少数民族不过春节
A回族B藏族C 彝族D苗族
3.自汉朝的哪个皇帝开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
A汉高祖B汉元帝C汉武帝D汉景帝
4.中国人民过春节有多少年的历史?
A4500年B4000年C3500年D 3000年
5.春节有很多别称,下列选项不是春节的别称的是
A岁日B元日C正旦D元首
6.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是在那一年举办的?
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
7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这一习俗源于
A 春秋B汉朝C唐朝D宋朝
8.我国废除农历,采用阳历是在什么时候?
A1912年B1937年C1949年D1951年
9.下列选项不是元宵节的习俗的是
A吃元宵B赏花灯C舞龙、舞狮D贴窗花
10.元宵节最早可追溯到
A秦朝B西汉C东汉D三国
11.元宵节的兴起与哪个宗教有关?
A道教B伊斯兰教C基督教D佛教
12.元宵节又被称为
A上元节B中元节C下元节D灯谜节
13. 下列传说与元宵节无关的是
A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B汉文帝纪念平吕
C点彩灯D敖年守岁
14.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猜灯谜源于
A周朝B春秋战国C秦朝D汉朝
15.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食物,元宵流行于
A唐朝B五代十国C宋朝D元朝
答案1-5BACDA6-10CDABD11-15DADCC
1.下列哪项描绘的不是清明
A.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B.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C.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D.远上寒山十近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扫墓活动通常是清明的什么时候
A前十五天B.前二十天C. 前十天或后十天D.前五天
3.以下不属于清明的风俗的是
A.扫墓B.踏青C. 门旁插柳和戴柳枝帽D.种花
4. 下列传统节日中,哪个来源于二十四节气 。
A.元宵节B.中秋节C.端午节D.清明节
5.中国有多少个名族过清明节
A15B.50C.25D.30
6.以下不是清明节的别称的是
A 鬼节B扫坟节C冥节D中元节
7下列说法与清明不符的是
A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B忽如一夜春风来
C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D.清明时节雨纷纷
8.清明节不吃的是
A青团子B馓子C粽子D粥
9.清明是农历(A)
A4三月初三B三月初四C三月初五D三月初六
10.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没有
A糯米酪、B麦酪、C杏仁酪扬D汤圆
答案DDDDCDBCAD
1.七夕传说与下列哪对人物有关:
A 后翌、嫦娥B 梁山伯、祝英台
C 牛郎、织女D 周杰伦、侯佩岑
2.以下哪种物品与七夕节风俗有关?
A巧果,花瓜,双七水,拜仙禾 B抄手,柳木,冷食,角黍 C 香囊,菊花,花糕,桂浆
3.下列不是七夕节的别称的是
A.女儿节B七月七C.乞巧节 情人节
4.下列哪项描绘的不是七夕
A.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B.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C.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D.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5. "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它的原料没有
A.面B枣C.糖和蜜D芝麻
6. 2010年6月至7月,人民日报陆续刊发了知名作家陈建功、梅洁、王剑冰赞美郧西瑰丽山水和“七夕”文化的美文,它们分别是:
A. 《好山好水好安家》、《天河》、《五龙河神韵》
B. 《好山好水好安家》、《白发上津城》、《天河》
C. 《白发上津城》、《五龙河神韵》、《天河在郧西》
7.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
A,蒿饼B.巧果C.汤圆D.竹茼反
关于七夕的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
A夜深无人私语时B 相逢何必曾相识
C夜半无人私语时D相见时难别亦难
答案CADDBCBC爱一个人不一定要拥有,但拥有一个人就一定要好好去爱他!!
当你经历过爱与被爱,学会了爱,才会知道什么是你需要的,
也才会找到最适合你,能够相处一辈子的人 。
但很悲哀的,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种种原因真心相爱的人并不一定能在一起;
你最爱的,往往没有选择你;
最爱你的,往往不是你最爱的;
而最长久的,偏偏不是你最爱的,也不是最爱你的 。
只是在最适合的时间出现的那个人,
才会真的和你永远在一起!
没有人是故意要变心的,他爱你的时候是真的爱你,
可是他不爱你的时候也是真的不爱你了,
他爱你的时候没有办法假装不爱你;
同样的,他不爱你的时候也没有办法假装爱你 。
当一个人不爱你要离开你,
你要问自己还爱不爱他(她),
如果你也不爱他(她)了,千万别为了可怜的自尊而不肯离开;
如果你还爱他(她),你应该会希望他(她)过得幸福快乐,
希望他(她)跟真正爱的人在一起,绝不会阻止,
你要是阻止他(她)得到真正的幸福,就表示你已经不爱他(她)了,
而如果你不爱他(她),你又有什么资格指责他(她)变心呢?
爱不是占有!!!
你喜欢星星,不可能把星星拿下来放在脸盆里,
但星星的光芒仍可照进你的房间 。
换句话说,你爱一个人,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拥有,
让爱人成为生命里的永恒回忆,
如果你真爱一个人,就要爱他原来的样子──爱他的好,也爱他的坏:
爱他的优点,也爱他的缺点,
绝不能因为爱他,就希望他变成自己所希望的样子,
万一变不成就不爱他了 。
真正爱一个人是无法说出原因的,
你只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心情好坏,你都希望这个人陪著你;
真正的感情是两人能在最艰苦中相守,也就是没有丝毫要求 。
毕竟,感情必须付出,而不是只想获得;
分开是一种必然的考验,
如果你们感情不够稳固,只好认输,
真爱是不会变成怨恨的 。
两人在谈情说爱的时候,
最喜欢叫对方发誓,许下承诺我们为什么要对方发誓,
就是因为我们不相信对方,我们根本不相信情人,
而这些山盟海誓又很不切实际 。
海枯石烂、地老天荒,都不能改变我对你的爱!
明知道海不会枯、石不会烂、地不会老、天不会荒;
就算会,也活不到那时候 。
许下诺言的时候千万注意,不要许下可以实现的诺言,
最好是承诺做不到的事,
反正做不到的,随便说说也不要紧,
请记住:“不可 能 实现的 诺 言最动人”
在爱 情里,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
讲的人不相信,听的人也不相信 ……
茫茫人海中,你遇见了谁?谁又遇见了你1-5BACDA6-10CDABD11-15DADCC
DDDDCDBCAD
CADDBCBC
安徽春节舞狮是一种风俗

文章插图
年味是什么(仿写《年味》)蒸馒头味 。过去农民穷,一年能吃上馒头的日子是有数的,现在脱贫了,蒸馒头不算稀罕事了 。可是,每逢过年,各家各户都开始大量地蒸馒头时,几百家同时开火上锅,那新蒸馒头味也是相当有气势的 。按旧俗“二十六,蒸馒头”,腊月二十六这一天,能干的主妇一大早就起来,一笼接一笼地把馒头、花卷、枣包、豆包蒸出来,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才开始再蒸新馒头 。
饺子味 。北方人说,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 。尤其是过年,别的东西可以没有,饺子是一定要吃的,就连在外边逃债的杨白劳,也要和喜儿吃一顿饺子过年 。这饺子味,一是肉馅的香味,已够肥的肉馅,还嫌不香,又倒上芝麻香油,二是葱、姜、蒜的辛辣味,再加上此起彼伏遥相呼应的剁馅的声音,真是有声有色有味 。饺子一吃,年就算过踏实了,心里有底了 。春节渐渐临近,看着越来越薄的日历,人们在高兴之余免不了发些感叹:“又是一年了”,“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年龄越大,光阴流逝愈快,感受愈深 。一天又一天,当然太阳都是新的,但日子却无声息地消失了,就像水滴融进了大海 。虽说平日里每天都撕下那一张,可是谁也理会不到那是自己的生命计量单位,而它正象漏斗里的沙子一样越来越少 。但心里仍有一丝激动,那便是对来年的期望 。
年望年望年年望,把希冀寄予来者,想必人同此心 。成功者,便就此满足了么?不!好戏还看明年,明年决计要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于是心便鼓动成一只壮壮的气球,努力地滚动着飘忽着 。劳而无获者呢?没说的,只待来年能重整旗鼓,再添起色 。然而,来年复来年,来年何其多,除非作古,哪一年该是至善该是至美的呢?知晓的也恐怕只有希望 。
小时侯,最盼的节日便是春节了 。春节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看舞狮玩彩船,颇是新鲜热闹且实惠,于是,就少年不知愁滋味地掰着指头盼着 。盼着盼着,一忽儿便成人经事了,才觉得日子地艰难和不易,于是也就知晓了年并不好过却不得不过,开始感觉了年的乖戾和人的无奈;也便由望年转而到希望,也把自己托付给了将来与未知的岁月——今年望明年能考上一所象样的学校,明年望后年在分配上好事少磨,再望谈对象不走麦城,再望头儿器重有所升迁,再望职称评定不挤兑,再望住房分得“上下有余”,再望儿能成龙女能成凤,青出于蓝胜于蓝……
然而,一年又一年,平凡的我们境地依然,却仍在生活的罅隙间努力给自己营造一种宽松与自在 。看着年华的不再、双鬓渐灰,终于不得不和“子”一样在川上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其实,这日子何尝不是这样的一条河,我们伫立其上,河水匆匆在我们身边流过,任我们悲喜交集逢灾遭难,而时间的流逝依然故我?其实时间并不是我们身边流走的一种外物,而就是生命的本身 。我们看着流走的河水,我们随手撕去的日历,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生命中的岁月,甚至不仅仅是我们的岁月,而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每个人,不但找不回失去的年华,而且连从前的我也都无影无踪了 。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大门,哐当哐当地在你身后紧关闭,任你哀求,嘶叫,拍打,岁月之门过去了就不会再开启 。
我们失去了童年,才知道长大;我们失去了岁月,才知道自己是活着;因为我们变老,才知道不能挽留时间 。面对这个节日,我们不妨让灵魂、让思维再这里驻足一会,对生命来番清点 。面对那些还没有拉开序幕的崭新未来,多些设计,多些幻想,让希望实在些,让幻想向现实靠拢 。给父母多些孝心,多些体贴,让她们岁岁平安天天快乐;给妻子(丈夫)多些温柔,多些理解,直至地老天荒,恩爱如初;给孩子多些鼓励,多讲些做人的道理,别盼成龙成凤,但求做个好人;给朋友多些祝愿,大家年年有余,和气生财 。
春节是喜气的年,总给人们一种十全十美的契机,一边从从容容“临渊羡鱼”,一边又可以雄心勃勃的如何“退而结网” 。
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 。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糖果味 。小孩子追着大人要糖果吃
饺子味 。当然要吃饺子啦 。
钞票味 。红包~
腊味 。腊肉·······蒸馒头味 。过去农民穷,一年能吃上馒头的日子是有数的,现在脱贫了,蒸馒头不算稀罕事了 。可是,每逢过年,各家各户都开始大量地蒸馒头时,几百家同时开火上锅,那新蒸馒头味也是相当有气势的 。按旧俗“二十六,蒸馒头”,腊月二十六这一天,能干的主妇一大早就起来,一笼接一笼地把馒头、花卷、枣包、豆包蒸出来,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才开始再蒸新馒头 。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 。浓浓的年味,其实是被我们自己的无知所消解的 。它缘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及其价值的无知,对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无知 。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对“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与新载体 。我们要设法把“年”从生活中的必不可少,变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 。使传承千载的生活的“年”,完美地转化为未来文化的“年” 。人们对年有一种盛情 。在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吃好一点,穿好一点,因为这不仅是一时的事,而是象征着未来一年的幸福与否 。因为“年”是告别过去,面向未来的特殊时刻 。因此,一切生活的理想都在这个时刻焕发出来 。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 。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而当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就有了年的意味 。年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我用四个字来概括———驱邪降福 。喜庆、吉祥、平安、团圆、兴隆、长寿、富贵……这些都是年的意蕴,它们凝聚了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所有的美好祝愿 。如今,过年很难再营造出一年一度生活享受的高峰 。年的意蕴和劲头就随之滑落下来,年意就出现了一大片空白 。
年究竟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我想,年首先是精神的 。它决不是民族年度的服装节与食品节 。而是我们民族一年一度的生活情感的大爆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大团聚,是实现梦想的大表现 。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最大的民俗就是过年 。它通过各种传统的方式与形式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愿望、情感、理想与追求 。无论是贴春联、吃年夜饭、祭祖,还是守岁,燃放鞭炮,拜年等等,这些年文化的方式代代延续,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就是团圆、亲情、祥和,此中包含着无比强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中国人每过一次年,就深化一次我们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也就是加强民族的生命力 。这是中华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至宝 。精神是无形的,似乎可有可无;物质是有形的,自然必不可少 。精神的内涵往往通过文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由于轻视精神的意义,也就会漠视相关的文化,乃至于对于民俗所承担的民族精神与情感毫不关心 。这就是春节乃至各种节日都渐见尴尬、空洞而又无奈的深层原因 。浓浓的年味,其实是被我们自己的无知消解的 。它缘于我们对自己文化及其价值的无知,对人的精神生活与需求的无知 。我认为,年味虽然淡了,并没有伤到元气,更不可能消失 。举两个现象 。你看每年春节前的半个月,在各个地方的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都能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拥挤着,要在大年三十前赶回家,在年根的时刻和全家人团圆在一起 。不需政府花一分钱,不用任何单位组织,全国上下有上亿的人,在同一时刻拼命地往家赶 。这样壮观的场面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 。我们对家、对故土有着这样强烈的眷恋 。这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从骨子里涌出的对家的情感 。第二个现象,就是人们的抱怨——“现在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我喜欢听到这样的抱怨 。并不是因为年味越来越淡的事实,而是因为,人们抱怨年味儿淡,一定是心里非常想过年但找不着年味儿 。这一声声抱怨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年的需求、对年的情感,是存在着的,只是找不到载体,找不着可以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的方式 。目前,春节及其风俗渐渐质变为一种文化 。然而,我们并没有从文化的高度来享受传统,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没有创造出被大众普遍认可的有魅力的新习俗 。因此,放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建设“年文化”这个不容忽视的文化工程 。我们必须对“年”从文化上进行新的选择和弘扬,把过年从生活上的必不可少,变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设法使传承千载的生活的年,完美地转化为未来的文化的年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刻,我们更需要文化的依傍,避免迷失自己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刻,我们更需要凸显自己的文化身份,否则将会失去自信心和光荣感的根由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如果我们还不清醒、不自觉、不有力地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载体,我们传统的、本土的、主体的精神情感,便会无所依傍,渐渐淡化,经裂纬断,落入空茫 。照此下去,我们如今在过年时所感到的失落感,一定会出现在将来的更多时刻和更多地方 。那时的人们可能很富有,但一定感到贫乏 。而这些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贫乏,恰恰都是如今的我们留给他们的 。
一道道晨曦划破夜空;一个个灯笼飞上屋檐;一幅幅对联贴上墙壁;一件件新衣奔离衣柜;一声声爆竹响彻天地;一片片彩霞空中飞舞;一阵阵欢呼请出红日;一句句祝福口耳相传年究竟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我想,年首先是精神的 。它决不是民族年度的服装节与食品节 。而是我们民族一年一度的生活情感的大爆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大团聚,是实现梦想的大表现 。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最大的民俗就是过年 。它通过各种传统的方式与形式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愿望、情感、理想与追求 。无论是贴春联、吃年夜饭、祭祖,还是守岁,燃放鞭炮,拜年等等,这些年文化的方式代代延续,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就是团圆、亲情、祥和,此中包含着无比强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中国人每过一次年,就深化一次我们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也就是加强民族的生命力 。这是中华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至宝 。精神是无形的,似乎可有可无;物质是有形的,自然必不可少 。精神的内涵往往通过文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由于轻视精神的意义,也就会漠视相关的文化,乃至于对于民俗所承担的民族精神与情感毫不关心 。这就是春节乃至各种节日都渐见尴尬、空洞而又无奈的深层原因 。浓浓的年味,其实是被我们自己的无知消解的 。它缘于我们对自己文化及其价值的无知,对人的精神生活与需求的无知 。我认为,年味虽然淡了,并没有伤到元气,更不可能消失 。举两个现象 。你看每年春节前的半个月,在各个地方的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都能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拥挤着,要在大年三十前赶回家,在年根的时刻和全家人团圆在一起 。不需政府花一分钱,不用任何单位组织,全国上下有上亿的人,在同一时刻拼命地往家赶 。这样壮观的场面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 。我们对家、对故土有着这样强烈的眷恋 。这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从骨子里涌出的对家的情感 。第二个现象,就是人们的抱怨——“现在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我喜欢听到这样的抱怨 。并不是因为年味越来越淡的事实,而是因为,人们抱怨年味儿淡,一定是心里非常想过年但找不着年味儿 。这一声声抱怨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年的需求、对年的情感,是存在着的,只是找不到载体,找不着可以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的方式 。目前,春节及其风俗渐渐质变为一种文化 。然而,我们并没有从文化的高度来享受传统,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没有创造出被大众普遍认可的有魅力的新习俗 。因此,放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建设“年文化”这个不容忽视的文化工程 。我们必须对“年”从文化上进行新的选择和弘扬,把过年从生活上的必不可少,变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设法使传承千载的生活的年,完美地转化为未来的文化的年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刻,我们更需要文化的依傍,避免迷失自己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刻,我们更需要凸显自己的文化身份,否则将会失去自信心和光荣感的根由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如果我们还不清醒、不自觉、不有力地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载体,我们传统的、本土的、主体的精神情感,便会无所依傍,渐渐淡化,经裂纬断,落入空茫 。照此下去,我们如今在过年时所感到的失落感,一定会出现在将来的更多时刻和更多地方 。那时的人们可能很富有,但一定感到贫乏 。而这些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贫乏,恰恰都是如今的我们留给他们的 。
【安徽春节舞狮是一种风俗】一道道晨曦划破夜空;一个个灯笼飞上屋檐;一幅幅对联贴上墙壁;一件件新衣奔离衣柜;一声声爆竹响彻天地;一片片彩霞空中飞舞;一阵阵欢呼请出红日;一句句祝福口耳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