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神奇”的中药,曾经的“群药之冠”,今人不全用,令人惋惜( 二 )


当然 , 因桂枝汤将息法而嫌弃桂枝的其实还是少数 , 最主要的一点是 , 由于今时今日离医圣张仲景已经太久了 , 很多医生都无法走进医圣张仲景的时代 , 去感受医圣的用方逻辑 。 宋代著名的翰林学士、医学家许叔微也感叹道 , 桂枝汤“在仲景一百十三方内独冠其首 , 今人全不用” , 究其原因是 , “后人看不透 , 所以不敢用也” 。 桂枝汤若是都不敢用、不会用 , 那自然就会冷落桂枝这味中药了 , 说到这里 , 桂枝这味中药要是能说话的话 , 一定会委屈地说 , “宝宝心里苦” 。
其实桂枝这味中药 , 并没有那么复杂 , 而是So easy!既然很简单 , 为啥“今人全不用”?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掌握桂枝的用药要领 。 正如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笑道 , “世人笑我太疯癫 , 我笑他人看不穿” 。 那么 , 桂枝的用药要领是什么呢?
主要有四点:第一是适应证;第二是禁忌证;第三是配伍;第四是剂量 。 先来说说桂枝的适应证 , 《药典》记载 , “风寒感冒 , 脘腹冷痛 , 血寒经闭 , 关节痹痛 , 痰饮 , 水肿 , 心悸 , 奔豚”等病症是桂枝的基础适应证 。 其他的可以根据桂枝的功效进行推演 。 再来说说桂枝的禁忌证 , 《得配本草》指出 , “阴虚血乏 , 素有血证 , 外无寒邪 , 阳气内盛 , 四者禁用” , 除此之外 , 孕妇慎用 。

对于桂枝的配伍 , 其实是相当有学问的 。 桂枝辛温 , 善于祛风散寒 , 尤其是对感冒风寒、发热恶寒 , 不论有汗、无汗都可使用 。 如果是风寒表症 , 身不出汗 , 与麻黄同用 , 相须为用 , 可以促使发汗;如风寒表症 , 身有汗出 , 配芍药 , 可以发挥协调营卫的作用 。
桂枝有温通经脉的作用 , 如果是寒湿性风湿痹痛 , 可以配伍附子、羌活、防风等中药;如果是气血寒滞所引起的经闭、痛经等病症 , 可以配伍当归、芍药、桃仁等中药 。 桂枝善通阳气、能化阴寒 , 对于阴寒遏阻阳气 , 津液不能输布 , 水湿停滞、形成痰饮的病症 , 可以配伍茯苓、白术等中药 。 桂枝有助阳化气的作用 , 如果是膀胱气化失司、小便不利 , 可以配伍猪苓、泽泻等中药 。
最后来说说桂枝的剂量 。 自古以来 , 都流传着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 的确 , 方药量效看似简单 , 实则大有学问 。 对于桂枝的剂量 , 在《伤寒杂病论》里 , 最多的用到了五六两(桂枝加桂汤五两 , 乌梅丸六两) , 最少的用到了三五分(鳖甲煎丸三分 , 四逆散五分) , 一两至四两的也不在少数 。 但桂枝的用药剂量最具代表性的是三两 , 在《伤寒杂病论》中有三十多个方剂 , 是最具代表性的 。
而桂枝用量为三两 , 主要发挥的作用是解肌祛风、温经散寒、通阳利水 。 桂枝用的最小剂量 , 主要发挥什么作用?鳖甲煎丸中 , 桂枝主要起到调和营卫的作用 , 四逆散中原本没有桂枝 , 但在加减法里却有“悸者 , 加桂五分”一句 , 在这里扮演者疏肝脾、解郁抑、安惊悸的角色 。
那么 , 在桂枝加桂汤中 , 桂枝用到五两 , 主要发挥着什么作用呢?按照《伤寒论》原文记载 , 则是起到止奔豚、平冲逆的作用 。 而用到桂枝剂量最大的乌梅丸 , 它在方药里主要起到温中散寒的作用 , 清代名医黄元御认为 , 桂枝在乌梅丸中的作用是“疏木达郁 , 下冲气而止心痛” , 可谓是别开生面 。
桂枝在《伤寒杂病论》里的出场率相当高 , 差不多有一百次 。 虽然不能排第一 , 但是肯定位列前三 。 然而 , 现代中医临床中 , 桂枝的使用频率别说前三 , 前三十可能都保不住 。 那么 , 为什么在医圣张仲景手里炙手可热的中药 , 到了当今却被跌入谷底 , 虽然没有“今人全不用” , 但也是“今人不全用” , 实在是令人惋惜 , 而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