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录俊:为葡萄产业“添彩增金”

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王录俊:为葡萄产业“添彩增金”
文章图片
10月25日 , 王录俊为葡萄疏除病果 。 本报采访人员穆骋摄
本报采访人员穆骋
“你看 , 这是我们2017年杂交培育的新品种葡萄 , 今年已经挂果了 。 37天前我们检测其含糖量为16% , 今天发现其果实硬度不变且无落果 , 含糖量已达22% 。 ”10月25日 , 在位于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的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渭南综合试验站 , 负责人、渭南葡萄研究所所长王录俊手捧一串紫黑色葡萄欣喜地向采访人员介绍 。 试验站内 , 不同色彩的葡萄新品种挂满枝头 , 看得人眼花缭乱 。
从1998年为渭南市临渭区引进美国鲜食葡萄品种“红地球” , 到研究推广葡萄避雨栽培技术、开展果农培训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 , 再到杂交育种培育葡萄新品种……30多年来 , 王录俊和团队的共同努力 , 不仅让“临渭葡萄”发展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名片 , 让30万农民增收致富 , 更为关中地区葡萄优质高效绿色栽培作出了贡献 。
过去 , 我省的葡萄种植品种单一 , 主要是晚熟品种“红地球”和中熟品种“巨峰”“户太8号”等 。 多年来 , 王录俊团队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果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葡萄瓜果研究所等处 , 先后引进130余个葡萄新品种 , 并从中筛选出“夏黑”“紫甜无核”“新郁”“阳光玫瑰”等6个适宜关中地区栽培的品种 。 如今 , 这些品种已在西安市和渭南市临渭区、蒲城县、合阳县、大荔县、华阴市等地推广种植近20万亩 。
王录俊:为葡萄产业“添彩增金”】“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 每一个品种引进后 , 我们都要观察5年至8年 , 将表现好的品种总结编写配套管理技术后向农民推广 , 将表现不好的留10株左右移植到种质资源圃保存 , 作为培育新品种的种质材料用 。 我们从2016年开始杂交育种 , 目前创制的葡萄新种质达3000余份 , 有望在两三年内审定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3个至5个 。 ”王录俊介绍 。
过去 , 关中地区葡萄以露天种植为主 , 葡萄成熟期遇持续阴雨天气容易裂果、霉变 。 为了解决这些突出问题 , 王录俊早在2009年就开始试验摸索 。 他和团队建起了全省首个葡萄设施避雨栽培示范园 , 避雨栽培显著降低了雨水直接落在葡萄树上引起的病害发生率、裂果率 , 使葡萄的喷药量减少60%以上 , 既显著降低了果品农残含量、减少成本 , 又可延迟采摘 , 让葡萄错季上市 , 大幅提升了销售价格 。 目前 , 陕西关中地区葡萄园已大面积推广应用避雨设施栽培技术 , 此项技术推广面积超30万亩 , 每年增收超20亿元 。
为了延长葡萄的贮藏保鲜时间 , 王录俊带领团队于2013年开始研发晚熟葡萄一体化脉冲渗透双重杀菌贮藏保鲜技术 , 将葡萄的贮藏期延长到现在的150天至180天 , 解决了当地葡萄产业“季产半年销”的问题 , 为拉长陕西地区葡萄销售期提供了技术支撑 。
据不完全统计 , 截至目前 , 葡萄简易避雨栽培、标准化管理、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核心技术 , 在全省累计推广45.8万亩 。 通过对近3年葡萄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测算 , 全省葡萄产业新增产值超35亿元 , 新增纯收入20亿元 。 目前 , 全省鲜食葡萄面积已发展到75万余亩 , 带动农村劳动力再就业10万余人 , 还有力推动了葡萄酒加工、酵素加工等产业的发展 。
“下一步 , 我们将不断提升鲜食葡萄生产技术水平 , 并在杂交创制葡萄新种质、新品种上加大力度 , 为陕西葡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 ”谈到未来 , 王录俊信心满满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