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成华区:强力助推甘孜州丹巴县全面乡村振兴( 二 )


总结过去的经验 , 成华区以“点线面”结合为核心理念 , 围绕一个示范性村落 , 通过资金项目、民生产业、人才智力、基层治理等多个方面打造标杆项目 , 打造帮扶样板 , 在未来的帮扶工作中全面复制、广泛推广 , 促进对口帮扶工作提质增效 。
走进丹巴县格宗镇江达村 , 放眼望去 , 一排排整齐的羊肚菌产业大棚映入眼帘 , 大大小小的羊肚菌破土而出 , 长势喜人 。 该村共有186户649人 , 成华区计划以“现代特色造血农业”“新型研学旅游”为抓手 , 打造江达村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点 , 带动当地群众就地就业增收 。
2022年 , 成华区投入帮扶资金966万元 , 立足农业产业基础条件 , 对江达村传统优势产业羊肚菌种植进行提档升级 , 新建两用种植大棚替代原有的黑色薄膜大棚 , 在大幅提升美观度的同时 , 实现冬夏蔬菜、羊肚菌轮种 , 实现每亩年增收约4000元 。 未来三年 , 成华区预计投入1539万元 , 建设智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和花椒林、生态养殖等基地集群 , 开发农业体验、农业观光、MCN孵化园等农旅项目 。
在巴底邛山土司官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点 , 成华区深挖邛山村“土司官寨”和“美人谷”IP内涵 , 引入金丝皇菊种植40亩 , 亩均增收4000元 , 同时形成特色景观;通过打造景观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 加快形成美人谷丹巴全域旅游关键观光节点 。
半扇门镇团结村冬暖式蔬菜大棚产业园项目 , 是成华区援建丹巴县的重点造血产业项目之一 。 该项目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产业发展模式 , 集中种植水果黄瓜、番茄等经济作物 , 预计2022年产业园年产量将超过600吨 , 年产值超300万元 。 目前 , 该产业园已辐射周边10余个村组 , 带动务工100余人 , 年均增加务工收入80余万元 。
团结村党支部书记王继华说:“以前 , 村民们看天吃饭 , 只能在村里种些玉米、土豆 , 一年挣不到几个钱 。 如今 , 在家门口就有活干 , 学到种植技术 , 收入还增加了 。 ”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 , 成华区总结运用“十年探索实践”取得的宝贵经验 , 在深化对口支援上再下功夫、再出实招 , 推动“输血式帮扶攻坚”向“造血式产业振兴”转移 , 大力实施“数商兴农”“数商兴旅”等工程 , 探索构建“规划带动、项目推动、营销拉动、产业联动、机制驱动”合作发展新机制 , 推动产品共育、市场共享、渠道共联 , 助力丹巴县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
在集中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同时 , 成华区还在丹巴全县种植范围内大力扶持蔬菜、高山羌活、美人脆苹果种植和藏香猪养殖等特色产业 , 通过造血式产业帮扶 , 切实提高群众收入 , 全面美化人居环境 , 激发出丹巴县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
新机制
创新搭建“牵手1+1+1”帮扶平台强化质效连续性
站在新起点上 , 成华区延伸帮扶触角 , 创新帮扶机制 , 强化质效连续性 。
组成“牵手1+1+1”新型帮扶共同体 。 在原来“帮扶区—受扶地”结对帮扶模式基础上 , 成华区进一步强化责任到人的“一对一”帮扶 , 创新建立由帮扶区(街道)—工作队员—受扶县(乡镇)组成的“牵手1+1+1”新型帮扶共同体 。
具体来说 , 不管是规划内还是规划外项目 , 每位工作队员都要“一对一”对应服务一个项目 , 真正将帮扶力量下沉到项目上 。
在此之前 , 成华区“一对一”帮扶丹巴县项目 , 每个街道“一对一”帮扶丹巴县乡镇的项目 。
现在 , 工作队员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 可以随时掌握项目信息 , 并将信息反馈给帮扶方和被帮扶方 。 同时 , 工作人员也可以帮助双方交换意见 , 督促项目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