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内蒙古日报
文章图片
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蒙海镇村民试种玉米新品种喜获大丰收 。 本报采访人员贾亦村摄
文章图片
科技小院的科研人员察看试验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
文章图片
科技小院的科研人员帮助农户察看生病的瓜苗 。
文章图片
科技小院的工作人员在田间测数据 。
文章图片
蒙海玉米科技小院里的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徐俊平(左一)带着大学生察看玉米长势 。 本报采访人员贾亦村摄□本报采访人员梅刚
深秋时节 , 八百里河套田园流金溢彩 , 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脚步坚实而豪迈 。
巴彦淖尔地处内蒙古河套地区 , 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 2019年 ,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中心、自治区土肥站、巴彦淖尔市现代农牧业发展中心和杭锦后旗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内蒙古农业大学联合建立杭锦后旗科技小院 , 分别为蒙海玉米科技小院、头道桥核心区科技小院、蛮会向日葵科技小院、双庙小麦科技小院、三道桥奶牛科技小院、陕坝果蔬科技小院、三道桥西甜瓜科技小院 。
自此 , 一批批“农硕士”“田博士”把“课堂”搬到了农田里 , 把“试验”做在了田野上 。
“农硕士”“田博士”扎根沃野搞创新
“这是玉米新品种 , 适合密植 , 大伙儿明年可以试种 。 ”“老乡们 , 这张卡片注明了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 非常实用……”连日来 , 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蒙海镇的田间地头 ,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徐俊平和硕士研究生翟浩伟一边给村民教种植技术 , 一边发放种植手册 。
一旁的西渠口村支部书记张建兵感叹:“这些娃娃们不一般 , 种地有一手 , 改变了我们的老思想 。 ”
张建兵口中的“娃娃们” , 是杭锦后旗蒙海玉米科技小院的科研人员 。 他们是一群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农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
从青春稚嫩的90后到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农专家” , 徐俊平在这方热土“写下”青春日记 。 2019年 , 还是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徐俊平 , 被派到蒙海玉米科技小院 。 针对当地玉米品种杂乱、耐密型玉米新品种应用少、红蜘蛛病虫害防治效果差、氮肥利用率低等问题 , 开展“耐密高产节肥型绿色玉米新品种筛选评价”工作 。
4年间 , 徐俊平一边在科技小院工作 , 一边读完了硕士 , 去年 , 还顺利考取博士研究生 , 实现了个人与地方发展“双赢” , 做到了学以致用、学以实用 。
他自豪地介绍 , 我的论文《杭锦后旗耐密氮高效玉米品种增产节氮潜力评价与技术集成示范》写在大地上 , 把成果留在了农民家 。
在试验田中 , 徐俊平引入24个玉米品种 , 经过3年试验 , 为当地筛选出实现吨良田的玉米品种 , 并将前期形成的“春玉米双绿双控技术模式”推广种植1600亩 , 为农民增收30余万元 。
2021年 , 玉米科技小院在蒙海镇新渠村、西渠口村玉米高产高效示范园区落实了试验4项30亩 , 示范12项4000余亩 , 辐射带动周边5500亩土地 。
“今年我试验了玉米和拉巴豆混作模式 , 青贮亩产可达到4.2吨 , 比传统单作玉米增产18% , 计划明年推广种植 , 每亩收入预计达到2500元左右 。 ”徐俊平说 。
科技小院让理论知识深深扎根在乡土大地 , 为乡村播下致富种子 , 并不断引入源头活水 , 结出人才成长之花 。
- 长期清淡“吃素”的人,最后都怎样了?体检报告:骨头像泡沫!
- 多家病院联合呼吁:住手食用“1面条”,或加速胰岛病变,趁早忌口
- 经期延迟经量太少,试试这种“汤茶”,轻松治愈你的妇科症状
- 台州三门连下村“人蛏共栖”启示录(上)
- 秋冬季反复咳嗽,警惕这个“沉默的杀手”慢慢靠近
- “绿科技”里的丰收密码
- 为何越来越多年轻人患上“中风”?
- 喝醉之后的快速解救法,只需一颗白菜,与“它”腌制十分钟便起效
- 生姜与“它”煮水喝,轻轻松松解决掉宫寒,再也不会出现痛经症状
- 睡觉时出现这3种状况,那是你的肝脏在发出“警告”,你该警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