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浒传》到《金瓶梅》,武松形象由英雄变为“凡人”( 四 )


迎儿这一人物的设定 , 可谓作者的神来之笔 。 既可凸显潘金莲的狠戾毒辣(潘金莲虐打迎儿) , 又使武松的形象跌至尘埃 。 武松杀死潘金莲和王婆以后 , 武松把迎儿倒扣在屋里 , 迎儿说“叔叔 , 我害怕” , 武松却回道:“孩儿 , 我顾不得你了” 。 迎儿在武松杀死王婆和潘金莲时尚且“唬得只掩了脸” , 武松却把她与两个死相可怖的人扣在屋里一夜!可见他只是把迎儿当做杀死潘金莲的工具 , 丝毫没有顾及迎儿情绪与安危 , 如此冷血而不近人情 。 不仅如此 , 武松还在杀人后搜走了王婆的钱财 , 然后“越后墙 , 赶五更挨出城门”逃命去了 。 入室搜刮钱财连钗环首饰也不放过 , 自己一人独占钱财 , 这都与水浒英雄的重义轻财大相庭径 。 迎儿因武松的出逃被拘数日 , 最后是邻居姚二郎把迎儿从县中衙门出来 , 嫁与人为妻小 。 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邻居尚且如此照顾迎儿 , 而迎儿唯一的亲人武松却弃她而去 , 还连累一个女孩受牢狱之苦 , 对比之中可见武松的寡情与自私 。 若是武松看重与武大的兄弟深情 , 理应照顾武大唯一的女儿 。 如此看来 , 武松虐杀潘金莲更多是为自己被刺配孟州所受之苦的一种宣泄 , 而少了为兄弟复仇的重情重义之感 。
从《水浒传》到《金瓶梅》,武松形象由英雄变为“凡人”
文章图片
从《水浒传》到《金瓶梅》,武松形象由英雄变为“凡人”】此外 , 《金瓶梅》中事事皆体现了世俗生活和商业生活中“钱”的重要作用 。 对于钱财的“斤斤计较”与《水浒传》中“论秤分金银”截然不同 , 所以武松也不免沾染“铜臭”之气 , 而少了水浒英雄的江湖豪气 。
从《水浒传》到《金瓶梅》 , 武松形象由英雄降为凡人 。 虽然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我们很难明确《水浒传》和《金瓶梅》的作者 ,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两部作品中了解作者对于人性的认识 。 《水浒传》的作更加相信人性的善良 , 对人抱有希望 , 认同英雄 。 而《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则认为人性是微妙复杂的 , 不能简单的区分为善恶两类 , 自然也认为不存在道德高尚的英雄 。
从《水浒传》到《金瓶梅》,武松形象由英雄变为“凡人”
文章图片
我国有些作品中也出现了同一人物的不同变形 。 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宁可我负天下人 , 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奸雄 , 而在郭沫若的《蔡文姬》中却是一个能臣贤相;在马致远的《汉宫秋》中王昭君是一个无奈和亲的无辜女子 , 在曹禺的《王昭君》中却成了一个自愿和亲的友好使者;司马迁的《史记》把伯夷和叔齐当做抱节守志的典范 , 而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伯夷和叔齐迂腐而狼狈;白居易《长恨歌》中杨玉环是一个令人同情的“红颜祸水” , 而白朴《梧桐雨》中的杨玉环是一个头脑简单的貌美尤物......尽管这些作品的变形与《水浒传》和《金瓶梅》中武松形象的改变有一些不
同之处(这些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历史人物 , 而且人物主人公地位基本不变) , 但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文学写作方式得到广泛认同 。 这种写作方式不仅方便不同时期不同作家抒发自己的情感 , 也为文学史上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参考文献:
[1]金圣叹 ,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 , 湖南:岳麓书社 , 2005年版
[2]李时人 , 《金瓶梅新论》 , 上海:学林出版社 , 1991年版
[3]兰陵笑笑生 , 刘心武点评 , 《刘心武评点金瓶梅》 , 广西:漓江出版社 , 2012年版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