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的动荡2022: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 二 )


医药行业的动荡2022: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
文章图片
机构投资者均在撤离医药行业 。 如下图所示 , 作为机构投资者代表的公募基金 , 医药持仓比例 , 早已经跌至近十年最低的水平 。
医药行业的动荡2022: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
文章图片
港股主要以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为主 , 没有合理的估值指标可以观察 , 但通过二级市场表现 , 也能够对惨烈程度有直观感受 。
今年以来 , 港股49家18A公司(代码带B) , 只有百心安、乐普生物、康诺亚、开拓药业、百奥赛图几家企业上涨 , 其它企业均大幅下跌 , 中位数为-53% 。
也就是说 , 腰斩只是标配 。 包括嘉和生物、药明巨诺、三叶草生物等跌幅均超过70% , 其中三叶草生物今年以来跌幅达85% 。
跌幅动辄超50% , 医药行业像一个巨大的财富黑洞 , 吞噬着中国亿名投资者的钱袋子 。 二级市场的一地鸡毛 , 意味着再融资和IPO等生物科技公司最为重要的融资渠道被关闭 。 今年以来 , 在港股上市的18A企业寥寥无几 , 完成再融资更是只有康方生物等极个别企业 。
一级市场的融资热度 , 早已受到二级市场寒气的影响 。 根据火石创造数据 , 今年1-8月 , 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累计金额额891.74亿元 , 同比下滑45.2% 。
从绝对值来看 , 一级市场融资额依然不低 。 但正如上文所说 , 持续走低的也是市场对这个行业未来的预期 。
一旦悲观情绪过于浓重 , 对于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来说 , 必然不是好事 。 即便是具备研发实力的优质公司 , 在寒冬下危机的发生概率也会急剧上升 , 事态往越来越严重的方向滑行 。
日前 , 便有Biotech创始人喊话资本:回归理性 , 手下留情 。
虽然下行周期是生物科技行业的重要组成 , 但如今国内的生物科技行业 , 或许需要一针强心剂 。
/03/医药行业需要强心剂
就在令所有人窒息的时刻 , 反转悄悄来了 。 10月14日 , 医药二级市场以一场残暴的欢愉 , 振奋整个行业士气 。
港股市场 , 恒生生物科技ETF是代表 。 自去年10月份推出至今 , 恒生生物科技ETF亲身经历了医药行业的漫漫熊途:从2021年高点的1.022港币 , 最低跌至0.482港币 。
不过在今日 , 恒生生物科技ETF盘中最高涨幅达7.92%;截至收盘虽有所回落 , 但涨幅依然达到6.2% 。
A股的“暴利美学”更是让人疯狂 。 截至收盘 , 生物医药ETF涨幅9.26% , 距离涨停一步之遥;医疗器械ETF则是在午盘后直接涨停 , 霸屏医药圈 。
个股方面 , 则更加波澜壮阔 。 在A股 , 共有近70家企业涨幅超过10% , 恒瑞医药、长春高新等企业都是老树逢春 , 早早冲上涨停板;
医疗器械方面 , 迈克生物、南微医学、惠泰医疗、心脉医疗、新产业和开立医疗不甘落后 , 上演20cm涨停板 。
在港股 , 同样有超20家医药企业涨幅超过10% , 微创机器人、荣昌生物、康方生物、信达生物等明星企业领跑涨幅榜 。
国内生物科技行业从无到有 , 泡沫的传导是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 。 但整个医药行业的信心恢复 , 大概率要从二级市场开始 。
虽然是什么主导了此次医药行业的大反转不得而知 , 反弹还是反转也没有最终答案 。 但不管怎么说 , 今日二级市场的躁动 , 依然为整个医药行业注入一剂强心剂 。 毕竟 , 市场苦熊市久矣 。
/04/总结
虽然经历大起大落 , 但拉长周期来看 , 中国医药行业的核心资产必然不会亏待投资者 。 毕竟 , 医药行业始终是强刚需行业 。
许多发达国家的历程 , 已经证明了医药行业发展虽然有所波折 , 但终究还是能够穿越牛熊、一路向上 。 中国医药行业必然也会重复这一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