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颈椎前路手术


颈椎|颈椎前路手术
文章图片

2.神经根型颈椎病
表现为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上肢放射性麻木或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
颈椎|颈椎前路手术
文章图片

3.脊髓型颈椎病
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 。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两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肌肉发紧,随后出现行走困难,严重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双脚有踩棉花感 。部分患者可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 。如排尿困难、尿频、尿急等 。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是解除脊髓、神经根的压迫,重建颈椎手术节段的稳定性,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以及提高生活质量 。
颈椎|颈椎前路手术
文章图片

颈椎前路手术尽管切口较小,但切口深在,毗邻组织结构复杂,故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和手术并发症,其加速康复应当以减少手术并发症为核心,贯穿在术前、术中、术后全部环节中 。
检查评估
拟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常规需完善颈椎正侧位、双斜位X线检查、颈椎过伸过屈动力位X线检查、颈椎CT三维重建、颈椎MRI普通或增强扫描 。
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主要用于评估颈椎序列、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前缘及后缘骨赘、钩椎关节的结构和增生情况、有无畸形等;双斜位X线检查主要用来观察椎间孔大小和钩椎关节增生情况;过伸过屈动力位X线检查用于评估颈椎整体及节段活动度,判断有无失稳;
CT三维重建可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骨性椎管狭窄、钩椎关节及关节突关节增生、椎体后缘骨赘、后纵韧带及黄韧带骨化等,在评估细微骨结构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MRI主要用于评估椎间盘变性或突出、脊髓及神经根受压情况、脊髓水肿变性程度、椎管狭窄程度、黄韧带肥厚及钙化程度,并可判断有无椎间隙感染、肿瘤等,MRI增强扫描主要用于鉴别诊断 。
术前谈话时
需明确手术方式,告知患者手术的目的是扩大颈椎管容积,解除脊髓、神经根受压情况,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如患者本身的脊髓或神经根存在病变,可能出现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或进行性加重的情况,从而调整患者对手术的期望值 。
手术过程
颈椎前路手术应将精准、微创的理念贯穿手术全程,核心在于体位摆放及精确定位、经间隙入路减小组织损伤、减少出血及避免神经损伤 。
颈椎|颈椎前路手术
文章图片

正确的体位摆放将有利于颈椎前路手术的术中操作及手术效果 。患者应取水平仰卧位,颈肩部垫卷枕,颈椎置于中立位并维持生理曲度,避免过伸 。C2~C3、C3~C4手术时尽量牵拉下颌,避免下颌遮挡手术区域;C6~C7、C7~T1手术时尽可能向下牵拉双肩,避免肩部遮挡术中透视 。术前结合透视精准定位,避免切口过高或过低造成的手术难度增加及颈前软组织损伤加重 。
【颈椎|颈椎前路手术】经间隙显露是颈椎前路手术显露的重要特征,亦是减小组织损伤的关键 。一般取符合颈部皮纹走行的横切口(瘢痕小,不影响美观);
颈椎|颈椎前路手术
文章图片

对颈深筋膜作较为广泛的锐性松解,尤其是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处,使皮肤切口呈松动状;外侧的血管神经鞘和内侧的内脏鞘之间有一层疏松的结缔组织,将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牵向外侧(上颈椎施术时后者牵向内侧),用手指朝椎体前缘方向轻轻分离即达椎体前方,之后分离松解椎体前筋膜;在此过程中遇到小的出血点可予结扎或电凝止血,对甲状腺上动脉及甲状腺下动脉,如不影响操作,将其牵开即可,若影响操作,应双重结扎后切断;在此过程中遇到小的出血点可予结扎或电凝止血,对甲状腺上动脉及甲状腺下动脉,如不影响操作,将其牵开即可,若影响操作,应双重结扎后切断;喉上及喉返神经在附近组织中,并不妨碍操作,无需特意显露,术中亦应避免使用锐性拉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