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律诗中颔联 兀自是什么意思

浅谈律诗中颔联、颈联的造句技巧众所周知 , 律诗的中二联 , 即颔联、颈联都要用对仗 , 因此这两联的句式选择甚为关键 , 一旦选定句式 , 出句、对句就同一结构了 。此外 , 律诗一般要求颔联、颈联的句式结构不一样 , 否则称为“摞眼” , 是作诗大忌 。姑且莫说今人诗词 , 即使是唐人 , 也有犯摞眼之弊的例子 。例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中的颔联、颈联为:
惊风乱飐芙蓉水 , 密雨斜侵薜荔墙 。
岭树重遮千里目 , 江流曲似九回肠 。

浅谈律诗中颔联 兀自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不难看出 , 四句话的前四字结构完全相同 , 都是偏正名词短语加偏正动词短语 。如果将“芙蓉水”、“薜荔墙”、“千里目”、“九回肠”都看成偏正结构 , 则四句话结构完全相同 , 是名副其实的“摞眼” 。一犯此忌 , 诗句就显得呆板了 。
当然 , 犯摞眼之弊的名家毕竟绝少 , 但对于今人作诗 , 此忌应当尽量避免 。这就要求写诗的人对此二联的句式结构要好好推敲 。再者 , 节奏、韵律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 , 律诗中二联的句式正好能够表现其节奏和韵律 。下面谈谈此二联在句式创作中的几种常用手法 。
浅谈律诗中颔联 兀自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一、省略句子成分
平常写文章 , 一个完整的句子要有主语和谓语 , 甚至及物动词的后面要有宾语 。但诗歌则有所不同 , 它的句子要表现出高度的跳跃感 , 因而适当省略句子成分能有助于此 , 兼且会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 。由于这是用得最多的方法 , 所以下文准备对此作出深入的探讨 。
(一) 省略主语 。
这是最常见的手法 。诗歌总有某一个人或者事物作主题 , 当句子的主语是众所周知的人或事物时 , 则毋须指出 。如:
尚想旧情怜婢仆 , 也曾因梦送钱财 。(唐·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二)
由于是自遣悲怀 , 故主语必是作者自己 。这一联中两次省去主语“我” 。
又如:
敢将十指夸针巧 , 不把双眉斗画长 。(唐·秦韬玉《贫女》)
诗题是《贫女》 , 作者借贫女自喻 , 这一联中的主语可指贫女 , 也可指作者自己 , 因为毋须指出 , 所以也省略了 。
再如:
乍见翻疑梦 , 相悲各问年 。(唐·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两句话都省略了主语“我和韩绅” 。
这样的例子在律诗中占的比例相当多 , 不作赘述 。
(二) 省略谓语 。
省略谓语 , 可使句子意思更加紧凑 , 富有韵味 。古今诗作中的佳句多数用这种方法 。如:
黄叶仍风雨 , 青楼自管弦 。(唐·李商隐《风雨》)
此联历代均被誉为佳句 。本来意思是“黄叶仍然在风雨之中飘摇 , 青楼上却依旧奏着管弦之声 。”两句分别省去动词“在”和“奏” 。当然 , 如果认为“风雨”和“管弦”是名词作动词用 , 这种理解亦未尝不可 。
又如:
雨中黄叶树 , 灯下白头人 。(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此联可以理解为“雨中有一棵黄叶树 , 灯下有一位白头人” 。两句话省略了同一个动词“有” 。两句诗形成一帧漫溢悲凉的画面 。
省略谓语的手法多见于五言律诗 , 但用在七律也未尝不可 。如:
历年野外牛羊道 , 何日江南烟雨桥 。(笔者诗《圣女》)
诗中的主人翁“圣女”出生于青藏高原 , 却常常怀着江南水乡的情愫 , 渴望到那儿生活 。两句诗都没有动词 , 也毋须加入动词 , 读者一看就明白意思了 。
再举一例:
官场即便精英客 , 铁槛终将败类囚!(好友“杏林春暖”·《尘世感怀》二首之一)
此联是讥讽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 。两句话中“即便”、“终将”后面都省去了动词“是” 。句子意思更加紧凑 , 对官僚们的鞭挞更具力度 。
(三)省略宾语 。
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下面此例: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草》)
以现代汉语来叙述这句话 , 则应是:野火烧它不尽 , 春风吹它又生 。它即指野草 , 两句话都省去了宾语 。
特别地 , 有时省略关联词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法 。例如: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每句话前两字之前加上“因为” , 后三字之前加上“所以” , 就是现代汉语的叙述方式 。这种例子在前人的诗作中也不乏其例 。
【浅谈律诗中颔联 兀自是什么意思】
浅谈律诗中颔联 兀自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二、使用倒装
如果诗歌的句式与平常说话无异 , 都是主语接着谓语再接着宾语 , 就会让人感觉很死板 。因而有时使用倒装句 , 生气就来了 。如:
漠漠水田飞白鹭 , 阴阴夏木啭黄鹂 。(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王 维的诗擅长写景 , 此诗颔联造句尤其绝妙 。本来按照语序应该是“白鹭飞于漠漠水田之上 , 黄鹂啭于阴阴夏木之间” , 诗人却反其道而行之 , 语序完全颠倒 , 令人读后趣味盎然 。
再如:
尚可忘情衣剪半 , 偏来报梦燕栖双 。(笔者武侠小说配诗《遣悲怀》三首之二)
按照正常的语序 , 下联应该是“偏偏报梦告诉我燕子在成双成对地栖宿” , 但这里颠倒语序 , 除了想改变句式增添生气 , 还为了要与上联配合成对仗 。
三、自对
自对 , 是指一个句子中的词语或短语本身就存在着对仗的关系 。律诗中自对的范例 , 最有名的莫过于下面两个: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西山村》)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唐·杜甫《登高》)
第一首诗中 , “山重”与“水复”自对 , “柳暗”与“花明”自对 , 而上、下两联“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又组合成对 。
同样地 , 第二首诗中 , “风急”与“天高”自对 , “渚清”和“沙白”自对 , 上、下两联“风急天高”与“渚清沙白”又组合成对 。
这样一来 , 两首诗的艺术格调就相当高雅了 。
五言律诗中也有自对的例子 。如:
春风对青冢 , 白日落梁州 。(唐·张乔《书边事》)
首先说明一下的是 , “梁州”本来应作“凉州” , 在今天甘肃省境内 。抛开地名的意义 , “凉州”可以看成一个偏正结构的词语 。于是乎 , “春风”与“青冢”自对 , “白日”与“梁州”自对 , 然后上、下两联再组合成对仗 。这两句诗 , 艺术境界也是很高的 。
四、连动
连动是指两个或三个动宾结构的词语或短语放在同一句诗中 , 造成排比的效果 。如:
问姓惊初见 , 称名忆旧容 。(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上联“问姓”与“惊初见”两个动宾短语并放一起 , 下联“称名”与“忆旧容”亦如是 , 将重逢的心情描写得生动、形象 , 虽有“合掌”之嫌 , 仍不减其韵味 , 向来堪称佳句 。
下面举一个连用三个动宾短语的例子:
徇私取道临宣府 , 亡命易途绕蔚州 。(笔者诗《过王振》)
“徇私”、“取道”、“临宣府”、“亡命”、“易途”、“绕蔚州”全部都是动宾短语 , 造成一种排比的效果 。
五、适当使用数词、叠词和助词
翻读唐宋诗人的名篇 , 对仗中使用数词者不下千万 。数词不仅仅是平常所指的一、二、三、百、千、万 , 在格律诗中这样定义会过于狭隘 , 实际上有些与数目稍扯得上边的词也应该包含在内的 , 比如几、双、众、群、无、数(几个的意思)、半、独、单、孤、倍等等 。最特殊不过的是下面这两句诗中的数词:
债寻常行处有 , 人生七十古来稀 。(唐·杜甫《曲江》)
乍一看 , “寻常”与“七十”不能相对 , 其实“寻常”一词在这里并非“平常”、“没什么特别”的意思 。古时候称八寸为“寻” , 倍寻为“常” , 因此这里“建党”被借用为数词 。当然 , 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 , 只聊作参考 。真正体现数词运用的应为下面各例 。一般数词使用的位置多在首字、第三字、第五字 , 七言律诗也有用在第六字和第七字 。大家可以从数词的位置 , 体会一下运用时的技巧 。
用在首字的有:
千寻铁锁沉江底 , 一片降幡出石头 。(唐·刘禹锡《北塞山怀古》)
三荐功名无彩绶 , 一朝巡按有王孙 。(笔者诗《舅甥》)
用在第三字的有:
独立三边静 , 轻生一剑知 。(唐·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此地一为别 , 孤蓬万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
用在第五字的有:
身无彩凤双飞翼 , 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诗其一)
借来圣祚三重火 , 烧尽愁丝一地灰 。(笔者小说配诗《囚身》)
七言律诗用在第六字的有:
金阙晓钟开万户 , 玉阶仙仗拥千官 。(唐·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朝云遗梦萦三峡 , 浩气腾空漫九天 。(笔者诗《题武侠小说<喋血神珠>》)
用在第七字的有:
庭前老叶何其众 , 帘外栖莺总未双 。(笔者武侠小说配诗《遣悲怀》三首之一)
下面这一例则在同一句中用了两次数词 , 而且对仗十分工整自然:
数丛沙草群鸥散 , 万顷江田一鹭飞 。(唐·温庭筠《利州南渡》)
两句话一共用了四个数词:数、群、万、一 。如此妙语 , 非大家手笔而不能为 。
无论是古汉语词汇还是现代汉语词汇 , 都有大量的叠词 。使用叠词 , 会使诗句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 铿锵有力 。但叠词不宜在同一首诗中重复使用 , 写诗的朋友当以为忌 。律诗中使用叠词 , 多在一、二字或三、四字 , 七言律诗有用在五、六字 , 或六、七字 , 而且纵观前人诗词 , 叠词用在五言律诗的比率相对于七言律诗来说少很多 。因此下面仅以七言律诗举例:
用在一、二字的如:
漠漠水田飞白鹭 , 阴阴夏木啭黄鹂 。(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用在三、四字的如: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颢《黄鹤楼》)
用在五、六字的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用在六、七字的如:
梅老尚余花对对 , 巢空不见燕双双 。(好友听雨轩主《岁暮感怀——和天涯游子吟兄三江三叠韵》之一)
至于助词 , 这里特指之、乎、者、也、矣、焉、哉等 。笔者以个人诗词略举一例:
前缘逝矣留西榻 , 缺月凄然伫北窗 。(笔者武侠小说配诗《遣悲怀》三首之一)
这两句诗写的是殷宜中(小说中的人物)对亡妻的怀念 。矣、然都是助词 。
上面列出的一众助词 , 在《诗经》或者古乐府民歌中经常见到 , 但近体诗中所见不多 , 因此一旦用了这类助词 , 会使诗句增添几分古朴的味道 。
浅谈律诗中颔联 兀自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六、破格使用重字 。
写格律诗的朋友都知道有个规矩 , 就是一首诗当中一般不能有重复的字 , 这已是历代公认的忌讳 。但值得指出的是 , 如果在同一句诗中出现重复的字 , 却是允许的 。使用重字 , 也是为了使用句式结构更加灵活和多变 , 富有新意 。可惜前人例证不多 , 只能借用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尾联为例说明: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
句中“峡”、“阳”都是重字 , 但它们分别用在同一个句子里 , 就不在忌讳之列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 , 刚好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失地 , 平定“安史之乱”指日可待 , 诗人忠君爱国 , 当然是狂喜不已 , 想象自己已经重回旧地 。相信读者也能从诗句中感受到这种欢忭 。
下面再以笔者的诗作举几例说明:
一笑一颦皆夺魄 , 无烟无雨自成诗 。(《生情》)
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一位清丽可人的女子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韵 。两个“一”字和两个“无”字 , 分别表达了两种不同的美 , 一种是实质的 , 一种是朦胧的 。
接下来的四例 , 字面意思已十分清楚 , 仅抛砖于读者 , 留待自行斟酌 。
痛犹甘愿何妨痛 , 伤到分离更自伤 。(《随行》)
可怜栖处非生处 , 徒使痴心尽死心 。(《蒲公英》)
荆丛掩路非无路 , 古木遮天更极天 。(《巴蜀咏早》)
山遗断石梳闲水 , 水漾微波浸软山 。(《题画诗》)
在律诗中使用对仗的技巧还有很多 , 若然悉数列出 , 恐非数万字篇幅而不能容 。上面列举的几种技巧 , 无论是前人还是今人 , 都是用得比较多的 。笔者不顾愚昧 , 兀自撰文说之 , 无非想对前人经验略作总结 , 同时也为今人学写格律诗提供一个粗浅的范本 。笔者认为 , 格律诗是古典文化中一种璀灿的明珠 , 它的存在与现代诗歌的推行并无抵触 , 相反 , 它极需要今人将它继承并发扬光大 , 因而这也是笔者撰写本文的初衷之一 。
浅谈律诗中颔联 兀自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平仄易混淆的常用字一、场(下平七阳韵) 醉卧沙场君莫笑 , 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二、俱(上平七虞韵) 最是楚宫俱泯灭 , 舟人指点到今疑 。(杜甫:咏怀古迹) 万籁此俱寂 , 惟闻钟磬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三、谊(去声) 长沙不久留才子 , 贾谊何须吊屈平 。(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
四、茗(上声)
五、令: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 , 详见下文 。
六、思:作名词时读作仄声 七、暇(去声)
八、教: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 , 详见下文 。
九、倾(平声)
十一、惩(平声)
十二、癸(仄声)
十三、泡(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
十四、探(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 , 但唐人亦有用作仄声者)
万里横戈探虎穴 , 三杯拔剑舞龙泉 。(李白:送羽林陶将军)
蓬莱此去无多路 , 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十五、暝(仄声) 山暝听猿愁 , 沧江急夜流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平仄两音意义不同者
疏 仄-名词平-形容词
难 仄-名词平-形容词
扇 仄-名词平-动词
烧 仄-名词平-动词
行 仄-名词平-动词
吹 仄-名词平-动词
思 仄-名词平-动词
乘 仄-名词平-动词
从 仄-名词平-动词
传 仄-名词平-动词
闻 仄-名词平-动词
调 仄-名词平-动词
论 仄-名词平-动词
骑 仄-名词平-动词
观 仄-名词平-动词
兴 仄-名词平-动词 形容词
令 仄-名词平-动词 使
教 仄-名词平-动词 让
分 仄-名词 名份平-动词
王 仄-动词平-名词
衣 仄-动词平-名词
冠 仄-动词平-名词
荷 仄-动词平-名词
间 仄-动词平-名词 中间
污 仄-动词 染平-名词
中 仄-动词平-其它
长 仄-动词及长幼平-长短
漫 仄-动词 漫出平-形容词 漫漫
相 仄-宰相平-互相
燕 仄-燕子平-国名
翰 仄-翰墨平-鸟羽
便 仄-方便平-安静
胜 仄-名胜平-经得起 胜过
为 仄-因为平-作为
雍 仄-州名平-和也
占 仄-占据平-占卜
扁 仄-形容词平-名词 扁舟
治 仄-形容词平-动词
正 仄-形容词 副词平-正月
判 仄-判别平-拼着
不 仄-否定平-是否
傍 仄-依平-同旁
浪 仄-波平-沧浪
强 仄-勉强平-强有力
施 仄-施舍平-施行
当 仄-相称平-应当 正值
称 仄-相称合适平-称谓
要 仄-要不要平-约也
旋 仄-副词 俄顷平-动词
和 仄-唱和平-合好 与
颇 仄-略有平-形容词 偏颇
供 仄-陈设平-供给
那 仄-无奈平-何也
华 仄-华山平-华美
禁 仄-禁止 禁令平-经得起
殷 仄-雷声平-富 大
重 仄-轻重 副词平-重叠
任 仄-听任 任务平-动词
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者
醒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听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看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过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望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忘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