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惠百姓 家风润后人

本文转自:闽南日报
悬壶惠百姓 家风润后人
文章图片
许源福在诊所为村民量血压
在漳州开发区大径社区 , 悬壶济世的许源福医生无人不知 , 许医生相敬相爱的文明家庭无人不晓 。 走进许家 , 石砖围墙古朴 , 家具古旧 , 红砖地板布满裂纹 , 墙上的老照片与新照片穿插在一起 , 一眼便能看到伴随岁月流淌的和谐与幸福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 漳州开发区大径村还是个山多地少、荒凉靠海的农村 , 群众生活普遍困难 , 缺医少药 , 加上交通不便 , 看病找不到医生是常有的事 。 1962年 , 许源福父母生病 , 便面临着无医可看的艰难境地 。 彼时刚毕业的许源福虽被分配到学校当老师 , 却未曾放弃自幼对医学的极大兴趣 。 那年 , 村里来了个“赤脚医生” , 他一下班便跑去跟他学习基础医学知识 。 过程中 , 许源福日益坚定学医决心 , 决定放弃教师工作 , 于1965年到龙溪卫校进修医学 , 自此 , 救死扶伤便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执着追求 。
1968年 , 国家号召青年奔向农村一线 。 许源福积极响应号召 , 毅然签下申请书 , 成了大径社区一名平凡的乡村医生 , 扎根农村行医生活 。 从医的五十多年里 , “节假日”一词从未在他的生活中出现 。 一通焦灼的电话、一阵急切的敲门 , 都是出发信号 , 无论酷暑严寒、正午子夜 , 他总义无反顾 , 第一时间出现在需要他的病人面前 。
“利人全凭妙手回春 , 民心但求不老仙龄” , 这副写在许源福“利民诊所”大门上的对联已有几十个年头 。 54年来 , 许源福不忘初衷 , 坚守岗位 , 也传承着这份坚持的良好家风 。
今年78岁的许源福曾想 , 自己年纪大时该关闭诊所 , 但又担忧群众少了看病的地方 。 而父亲的这份担心 , 全被大儿子许毅强看在眼里 。
大儿子许毅强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心系乡亲、为民奉献的举动 , 对父亲的尊敬和以父亲为傲陪伴着他的成长 。 作为长子 , 许毅强也想和父亲一样服务乡亲 , 用一腔热血奉献自己 。 为了将这份初心延续下去 , 许毅强跟随父亲踏上了学医之路 。 他先在港尾医院实习 , 了解看诊流程 , 掌握各科室基本情况 , 帮忙照顾病人 , 后来考上卫校 , 开始学习系统的医学知识 。 如今 , 大径社区又多了一位许医生 。
许源福共有五个子女 , 虽都已各自组建家庭 , 但仍保持着周末团聚的习惯 。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 , 除了诊所微薄的收入和妻子王祝华教书十几元钱的补贴 , 还要上山下海干活补贴家用 。 ”对于五个孩子的成长 , 许源福深表欣慰 , “父母的点滴辛苦 , 孩子们都看在眼里 。 都说贫苦孩子早当家 , 五个孩子从小就会帮忙干活 。 ”
他对孩子从不打骂 , 甚少对孩子“红脸” , 还时常在饭桌上谆谆教育子女们和睦相处 , 互帮互助 。 如今许家依然同吃一锅饭 , 同花一袋钱 , 晚辈对长辈尊敬、孝顺 , 长辈对晚辈爱护 , 妯娌之间、姑嫂之间关系亲近 。
“印象中父母很少吵架 , 家里一直都和和气气的 。 ”家中年龄最小的许毅斌从小就被哥哥姐姐照顾着 , 他感触颇深 , “长兄如父 , 长嫂如母 , 妈妈身体不太好 , 不方便出行 , 爸爸忙着诊所的事 , 我们这些弟弟妹妹结婚基本是大嫂打理操办的 。 ”
作为一名医者 , 许源福深知知识的重要性 , 再苦再难也坚持供五个孩子读书 , 省吃俭用为孩子购买课外书籍 。 放学后五个孩子会围在一张大桌子上写作业 , 不管再忙 , 许源福都会逐一检查他们的作业 , 并督促他们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