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专家学者把脉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基层网底要筑牢,社会力量不可少( 二 )


强化基层疾病防控体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健康管理 , 在传染病疫情防控方面 , 基层的作用不容忽视 。 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教授、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提出:真正的医防融合、防治结合应该在基层 。 “比如流调 , 首先要知道居民的门在哪里 , 还得靠社区医生 , 因为他有签约服务 , 经常走村串户 。 ”
出生缺陷防治
县域是重点
“提到出生缺陷 , 可能老百姓想到的都是生一个小孩有没有畸形 , 实际上它包含的内容很多 , 不仅是先天的畸形(如大家最了解的结构畸形) , 也包括功能的异常、代谢异常、基因突变等等 。 ”吴青青介绍 , 现在很多成人疾病都是从胎儿起源的 , 出生缺陷不仅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 而且影响人口健康素质 , 所以也纳入了公共卫生体系中 。
我国出生缺陷防治采取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是在孕前环节 , 主要是健康教育、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和叶酸补充;二级预防主要是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三级预防是防治结合 , 对新生儿进行筛查 , 并对有缺陷的孩子进行积极干预 。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宋世琴谈到 , 这些年我国出生缺陷防治效果显著 , 围产期的出生缺陷死亡率 , 以及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都显著下降 。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是很好的防治策略 , 检测灵敏度大概是99.9% , 假阳性率也是非常低的水平 。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陈英耀说 。 卫生经济学评估显示 , 2015年一名新发唐氏综合征病人生命周期的例均疾病经济负担(社会角度)达120万元 , 而一次NIPT的费用如今只需要三四百元 。
“在北京 , 2020年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达到了100% , 听力筛查超过了97% , 耳聋基因的筛查率超过了99.5% , 基本上可以说就是全覆盖了 。 ”吴青青透露 。
不过 , 在出生缺陷的防治上 , 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 。
总体上看 , 我国出生缺陷防治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 陈英耀介绍 , 2019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统计中 , 排名前20位的原因有4项与出生缺陷相关(分别是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缺陷、唐氏综合征和其他先天性缺陷) , 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排名第二 , 每10万人中有21.59例;虽然低于全球水平(每10万人26.32例) , 但相比西欧(每10万人6.02例)和北美(每10万人7.61例) , 还有较大差距 。
如何继续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吴青青认为 , 省级妇幼保健医院要建设好 , 做好引领 , 跟国际接轨 , 同时带动区县级妇幼保健院和社区做好工作 。
宋世琴指出 , 因为老百姓在县里 , 所以全国2000多个县是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的重点 , “县级妇幼保健院建设依旧是重要任务”;同时要关注健康教育 , 增加投入 , 让出生缺陷防治知识走进百姓家庭 。 “把一些知识和理念教给基层 , 如此 , 出生缺陷率才能降下来 。 ”
社会力量
是参与疾病防控的生力军
许明飞指出 , 健康科技企业、各类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 , 已成为目前疾病防控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整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过程中 , 可以看到社会力量的组织动员对疫情防控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 ”
华大基因的高通量核酸检测实验室——“火眼”实验室 , 就是政府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新冠疫情防控的积极尝试 。
华大基因总经理赵立见介绍 , 2020年初 , 新冠疫情暴发初期 , 华大第一时间研发出了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试剂盒 , 并在武汉建立了第一个“火眼”实验室 , 把当时华大基因在武汉的核酸检测通量 , 从每天只能检测几百例 , 提升到每天能检测万例样本 。 到今天 , 如果采用混样的方式 , 单个“火眼”实验室每天的检测能力最高可以达到上百万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