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利州金鼓村:与“梨”同行 蹚出致富新路子

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
广元利州金鼓村:与“梨”同行 蹚出致富新路子
文章图片
成熟的梨子 。 利州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果味飘香鼻先知 。 走进广元市龙潭乡金鼓村梨园 , 一颗颗硕大饱满的梨子尽收眼底 , 色泽诱人 , 在绿意的点缀下 , 仿佛稍一触碰就会蜜汁四溢 , 沁人心脾 。 村民们穿梭在梨园中 , 熟练巧妙地将一颗颗成熟的红梨采摘到篮 , 随后进行分拣、包装入库……
金鼓村寓意“金谷” , 象征产业丰收 , 人民富裕 。 该村位于龙潭乡南端 , 地势较高 , 昼夜温差大 , 光照时间长 , 适合果梨生长 。
龙潭乡坚持党建引领 , 积极探索抱团式发展的新路子 , 采取“总社+分社”模式统筹布局 , 乡党委牵头组建集体经济总社 , 各村成立分社 , 以资产、资源、资金等形式“加盟”总社 。 同时 , 总社牵头实施项目 , 按照实施主体与总社一次分红 , 再由总社入股单位、全体成员和公积金对总社分红部分 , 按照协定比例二次分红 , 其他按照资金、资产等投资入股比例协议分红 。 这种模式打破了过去各个村单打独斗 , 产业分散、规模小和抗风险能力弱的局面 , 形成了“1+1>2”的共享共赢发展道路 。
在持续多年的果梨规模化种植期间 , 村民、分社和总社三方均享受了产业发展红利 。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一个关键的冷链配套设施 , 所以果梨的保存一直存在短板 , 这个问题成了我村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 ”金鼓村党总支书记樊仕富回忆 。
为了实现果梨产销循环发展 , 龙潭乡将全乡第一个中省扶持项目首先放在金鼓村来实施 , 投入70万元 , 建成一个容量为300吨的冷库 , 并配套财政资金修建产业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 。
“这个冷库作用可大了 , 有了它我们就不在担心自己家的果梨腐烂 , 也不用急匆匆背着果梨去集市上廉价卖掉 , 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交易 。 ”村民马文广高兴地说 。
在完善配套设施的基础上 , 金鼓村党总支将果梨提质扩产作为重要议事日程 , 充分党组织优势 , 以咬定目标不放松的决心发展产业 , 吸引四川梓奕农业有限公司对其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 , 对原来的老园区进行了改造提升 , 并从郑州引进了红梨新品种 , 促进了当地梨产量的增收 。
2021年 , 该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2万元 , 比2020年增长了11万元 。 今年果梨初挂果产量7.5万斤 , 销售收入预计能够达到35万元左右 。 昔日无人耕种的土地 , 均变废为宝 , 成了“金山银山” 。
对于果梨的护理和采摘工作又带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 , 帮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灵活就业 , 增加收入 。
“果梨达到丰产期以后量大了 , 企业的人手也不够 , 管护压力大 , 那么我们当地有意愿、有经验的老百姓可以就近就业 , 获取管护分红收入 , 一亩在600元左右 , 管护量越大 , 收入也越多 。 ”金鼓村梨园工人樊万德说 。
眼下 , 金鼓村有阳脂秋月、红酥宝、红酥蜜、脆玉4个品种的果梨 。 除了阳脂秋月 , 其他品种的梨正值“瓜熟蒂落”时节 , 络绎不绝的游客拿起手中的相机 , 与“梨”同“相”入境 , 在嬉笑声中品味了秋初的果香 。
在收购区 , 几辆省外牌照的私家车有序停放于此 , 其中一名车主是陕西的王先生 , 带着他上大学的儿子 。 “我家人和朋友非常喜欢这边的红梨 , 今天特意来现场采摘 。 ”王先生一边采摘一边笑着说 。 长途跋涉带红梨特产回陕西老家 , 体现的不仅仅是亲情 , 更是一份对果梨的认可 。
产业找得准 , 能够厚植乡村振兴底气 。 金鼓村党组织紧盯果梨产业 , 团结带领全体党员群众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进取精神攻坚克难 , 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 实现了产业欣欣向荣、村民生活蒸蒸日上的阶段性目标 。 金鼓村因此多次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四好’村”“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