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间,濒死10次,她还活得好好的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比猫都多一条命
撰文|燕小六
来源|“医学界”公众号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 。 一旦乱跳或停跳 , 可能要命 。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 在19年间发生10次危及生命的室颤 。 最严重的1次 , 发生相当于心脏停跳的心室颤动 , 达18秒 。
但在现场没有医护救援的情况下 , 每一次她都“起死回生” 。
要不是事后医生拿出停跳证据 , 她都不知道自己又到鬼门关转了一圈 。
“都说猫有9条命 。 截至目前 , 这位患者有10条命 。 ”接诊医生们把她写进了《美国心脏病学杂志》 。
19年间,濒死10次,她还活得好好的
文章图片
“生病”的一家子
这位“上辈子拯救过银河系”的患者 , 于2003年7月 , 在美国塔夫茨医疗中心被诊断患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
这一年 , 她44岁 。 《美国心脏病学杂志》文章匿去她的名字 。 为便于理解 , 我们暂且称呼她M女士 。
彼时的超声心动图显示 , M女士的左心室肥厚 , 室间隔厚度达18mm , 远远大于正常的室间隔厚度(6mm-11mm) 。
同时 , 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为38毫米 , 左心房直径为37毫米 。 此外 , 还有二尖瓣关闭不全 。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 。 其基本特征就是心脏质量增加 , 心肌不规则肥厚 , 尤其是左心室壁增厚 。
心脏负担加重 , 血液难以泵出 。 一旦患病 , 最常见的症状是劳力性呼吸困难和乏力 。 部分患者会出现胸痛、心悸、晕厥等 。
还有些人的首发症状就是室颤致心源性猝死 。 在美国 , HCM曾被认为是年轻人猝死的最常见原因 。
HCM在中国也不罕见 。 四川省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唐艺加告诉“医学界” , 我国HCM患病率约为每10万人160-180例 , 略低于美国(200例/10万人) 。
《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称 , 粗略估算我国成年HCM患者超百万人 。
M女士并非家中首个被确诊患病的 。
她有两个哥哥 , 分别在20岁、34岁时猝死 。 尸检显示 , 有HCM 。
M女士去医院检查 , 也是因为她的儿子心脏不适 , 被诊患病 。 医生建议直系亲属都查一查 。
截至确诊 , 她本人没有任何症状 。
19年 , ICD“救命”10次
确诊1个月后 , 医生在M女士的体内 , 置入一个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
“这是心脏起搏器的一类 , 作用类似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 。 ”唐艺加说 , ICD能持续监测心跳 。 若发现室颤 , 就会即时发出电脉冲 , 刺激心脏或给予电除颤 , 以恢复正常心律 , 避免心源性猝死 。
美国塔夫茨医疗中心数据显示 , 绝大多数人植入ICD后 , 一辈子可能会用上1到3次 。
截至2021年12月文章修订时 , 该中心长期随访植入ICD , 且病情近似M女士的HCM患者 , 共125人 。 66%者的ICD起效过1次 。 团队估计 , 随着时间推移 , 91%者会用到1-3次ICD干预 。
19年间,濒死10次,她还活得好好的
文章图片
美国塔夫茨医疗中心长期随访125名HCM患者的ICD干预次数 。 纵轴是人数 , 横轴是ICD干预次数 。 /TheAmericanJournalofCardiology
注意上图的红色箭头 , 那就是M女士 , 医护眼中的“例外” 。
植入ICD后的19年间 , 她发生过10次室颤 , 多次心跳停止、危及生命 。
记录显示 , 有5次室颤发生在睡眠期间 。 另5次则是在久坐之后 。 有时 , 一年发生2次以上 , 最短间隔仅4个月 。 每一次 , 都是ICD快速干预 。
19年间,濒死10次,她还活得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