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专访|新加坡研究者:非典康复者接种新冠疫苗可激发超级免疫力( 三 )


我和武汉病毒所是科研合作关系 , 每年都会前往武汉三四次 。 2020年1月14日 , 新冠疫情刚暴发 , 我正好去武汉参加预定的会议 , 当时外界对新冠病毒的了解还很匮乏 。 但我被告知这种病毒侵入人体的方式和SARS病毒几乎如出一辙 。 当时我们就几乎肯定 , 这就是隶属于Sarbecovirus亚属的一种新的冠状病毒 。
1月18日回到新加坡后 , 我就和新加坡卫生部商议招募事宜 。 我们发现SARS康复者体内依旧存在中和抗体 , 但只能中和SARS , 不能中和新冠病毒 。我当时就想有什么方法可以诱导能够交叉中和不同的冠状病毒的抗体?
新冠疫苗出来后 , 这个心结解开了 , 实验证明 , 冠状病毒不仅可以交叉中和 , 而且范围十分广泛 。
澎湃新闻:测中和抗体是一个具有挑战的技术 , 您是如何攻克的?
王林发:一直以来外界对于疫苗研发争论比较多的是采用中和抗体还是T细胞 。 我从技术手段判断 , 前者虽然难 , 但可行 。
去年3月 , 我申请了一个专利 , 也就是在本次试验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无病毒中和抗体检测套组”——用生化方法(蛋白)模拟中和抗体 , 而非使用活体病毒 。
基于这个技术 , 我们与金斯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新加坡的DxD公司研发了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检测中和抗体的试剂盒(cPass) , 但只能测试从武汉获得的野生病毒 。 之后 , 我们升级技术 , 推出了”Multiplex sVNT”——取病人指尖的一滴血 , 就可以用一个试剂盒检测出10种至20种不同病毒的中和抗体 。
事实上 , 这个专利的灵感 , 来源于我十三年前的科研经历 。 除了刚才提到Hendra病毒 , 马来西亚的Nipah也属于高致病性病毒 , 二者都来源于蝙蝠 , 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百 。 但幸好这两种病毒当时只在某些地区流行 , 并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暴发 ,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
当时全世界仅有几个P4实验室 , 一个就在我在澳大利亚工作的研究所 。 得益于先进的科研环境 , 让我有机会摸索无病毒测试中和抗体的新方法 。
新冠疫情的暴发 , 从某种程度来说 , 成为我展现成果的契机 。 从迸发灵感、发表论文 , 申请专利 , 获得审批证书 , 到产品上市 , “无病毒中和抗体检测套组”的诞生和应用只用了70多天 , 在很多同行的眼里 ,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 但我们做到了 。 我也经常和学生说 , 做科研 , 需要机会 , 更离不开储备 。 机会来临 , 要抓得住 。
澎湃新闻:您的研究团队正在招募更多的SARS康复病患 , 您认为比较理想的研究规模是多少?在中国有没有已经开展或者有意向的合作?
王林发:相比规模 , 更重要的是研究对象的多样性 。 目前全球上市的疫苗主要有4种类型 , 除了我们已经试验的辉瑞疫苗 , 我希望招募更多打了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的受试者 , 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研发作为加强针的广谱新冠疫苗 。 未来 , 我希望至少生产出4种类型的广谱疫苗 , 满足全世界不同人群的需求 。
中国国内的SARS病患基数大 , 国药或科兴的灭活疫苗接种覆盖面广 , 所以我非常希望能和中国的科研人员 , 医药公司或药厂合作 , 也希望招募更多来自国内的受试者 。
澎湃新闻:您如何自我评价此次发表的研究成果?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王林发:我们发表的这篇文章里采用的研究技术已经申请了专利 , 目前和亚洲、欧洲一些制药公司也开始洽谈广谱新冠疫苗的研发事宜 。 如果一切进展顺利 , 那么采用这一技术的mRNA疫苗加强针有望在今年年底至明年上半年推出 , 其他类型的疫苗相比也会慢一些 。 但研发速度还是要看制药公司 , 从疫苗是生产到临床上市 , 涉及诸多环节和潜在难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