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中医人|当年不想做医生的长沙伢子 “阴差阳错”成了名中医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吴小兵陶艳杨皓荻长沙报道
镜头下的中医人|当年不想做医生的长沙伢子 “阴差阳错”成了名中医
文章图片
这位衣着朴素的男子 , 叫王净净 , 是湖南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一位名医 。 1954年3月 , 他出生在长沙一个“中西双医家庭” , 从小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
镜头下的中医人|当年不想做医生的长沙伢子 “阴差阳错”成了名中医
文章图片
“其实 , 青少年时期的我 , 并没有想过当医生 。 小时候 , 做中医的母亲天天出诊、没时间管我 , 我就经常跟着父亲在医院里混 , 但他是手术骨干 , 根本顾不上我 。 所以 , 我从小就对医生职业很排斥 , 只是没想到 , 自己阴差阳错地也做起了这个职业 , 而且一做就是一辈子” 。 在看诊间隙 , 王净净对笔者说起了自己的过往 。
镜头下的中医人|当年不想做医生的长沙伢子 “阴差阳错”成了名中医
文章图片
王净净为病人做脉诊 。
1970年 , 王净净到怀化靖州下乡插队 。 因得知王净净父母都从医 , 生产队便直接把红十字药箱塞进了他怀里 。 年仅16岁的王净净 , 连半只脚都未踏进过医学大门 , 便硬着头皮当起了赤脚医生 。
镜头下的中医人|当年不想做医生的长沙伢子 “阴差阳错”成了名中医
文章图片
王净净在认真写病历 。
镜头下的中医人|当年不想做医生的长沙伢子 “阴差阳错”成了名中医】1973年 , 知青回城 , 王净净进入湖南中医学院(今湖南中医药大学)学习 , 正式走上中医之路 。 家庭的熏陶、聪颖的特质 , 加上“赤脚医生”的经历 , 让他在同学群体中脱颖而出 。 当年 , 在基层医院实习 , 仅仅三个月 , 王净净就获院长特批 , 拥有了临时处方权 , 在所有实习生中创造了一个奇迹 。
镜头下的中医人|当年不想做医生的长沙伢子 “阴差阳错”成了名中医
文章图片
王净净在指导青年医生阅片 。
毕业留校后 , 王净净一边任教 , 一边从事科研工作 。 与此同时 , 他热衷临床 , 坚持每周六上午看门诊 。 通过多年勤奋积累 , 他在没有读研的情况下 , 成为一名博士生导师 , 在湖南中医药大学传为美谈 。
镜头下的中医人|当年不想做医生的长沙伢子 “阴差阳错”成了名中医
文章图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 针刺麻醉 , 是手术的麻醉方式之一 。 机缘巧合之下 , 王净净进了湖南中医学院的针刺麻醉研究组 , 一干就是20多年 , 从而对针灸和经络有了很深的造诣 。 2012年开始 , 他正式到湖南省中医院从事临床工作 , 迅速成为该院神经内科的中流砥柱 。
镜头下的中医人|当年不想做医生的长沙伢子 “阴差阳错”成了名中医
文章图片
王净净为笔者讲述锦旗背后的故事 。
从医40多年 , 王净净一直在科研、教学、临床三线同步耕耘 , 总结了“愈痫灵”等多个治疗神经内科疾病的经验方 , 疗效显著 , 享誉湖湘 。
镜头下的中医人|当年不想做医生的长沙伢子 “阴差阳错”成了名中医
文章图片
王净净和同事一起讨论病例 。
“临床是中医学习的重中之重 , 多临床、反复临床 , 在临床中发现问题 , 切忌不求甚解” , 这是王净净对学生、更是对自己的一贯要求 。
镜头下的中医人|当年不想做医生的长沙伢子 “阴差阳错”成了名中医
文章图片
王净净为病人看诊 。
在王净净现在用的电脑里 , 存储了12000多个详细病案 , 全是他多年笔头积累之后整理录入的 。 他认为 , 规范书写病例 , 既是临床工作的要求 , 也是积累临床经验的重要方法 , 可以为今后同类病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
镜头下的中医人|当年不想做医生的长沙伢子 “阴差阳错”成了名中医
文章图片
王净净专家传承工作室 。
业余时间 , 王净净笔耕不辍 , 迄今已主编并出版《中医科研方法学》等多部教材 , 以及《中医教您防治癫痫》《眩晕防治经验》《头痛防治经验》《王净净议案精华》等医学著作 , 获省级成果奖4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