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秦汉经行处下一句是什么 伤心秦汉经行处的下一句


伤心秦汉经行处的处指的是什么“伤心秦汉经行处”出自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踌躇 一作: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连黄河 。遥望古都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
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
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
伤心秦汉经行处,全诗
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
【伤心秦汉经行处下一句是什么 伤心秦汉经行处的下一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伤心秦汉经行处下一句是什么伤心秦汉经行处下一句是: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
作品原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 。《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
作为文学家,张养浩的散曲《潼关怀古》感人至深,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 。本散曲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特别是一句兴亡百姓苦,几成千古绝唱,也是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 。这种关心人民疾苦,并努力为人民排忧解难的思想在《为政忠告》中得到充分体现 。
白话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
创作背景
《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 。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 。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 。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 。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 。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 。《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69—1329),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相公庄镇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 。他的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 。有《三事忠告》、《归田类稿》等 。散曲集有《云在休居自适小
乐府》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谓其曲“如玉树临风” 。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原文_翻译及赏析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元代·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国中古诗,高中古诗,怀古,同情忧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
创作背景
赏析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 。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 。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不禁令诗人踌蹰伤心 。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 。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令人“伤心”的 。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 。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 。这里作者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 。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 。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 。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 。”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见《史记·项羽本纪》 。故曰:“阿房一炬” 。) 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 。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地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 。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 。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 《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 。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 。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
“亡,百姓苦”好理解 。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兴,百姓苦”的原因则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 。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 。“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 。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 。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 。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字里行间中充满著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 。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张养浩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 。无情对面是山河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雨下飞花花上泪,吹不去,两难禁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艳歌余响,绕云萦水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


    伤心秦汉经行处处下一句 伤心秦汉经行处出自哪里呢1、伤心秦汉经行处下一句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
    2、原词: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3、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汇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
    4、出处: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
    咏田家 / 伤田家原文_翻译及赏析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唐代·聂夷中《咏田家 / 伤田家》 咏田家 / 伤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同情农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二月蚕未结茧,早成抵债之物;五月谷未成熟,也已忍痛卖出 。
    这是挖掉心头好肉,来补眼前烂疮 。
    希望帝王之心,化作光明之烛 。
    不照豪华筵席,只照灾民空屋 。
    赏析
    《咏田家》是聂夷中的代表作,也是晚唐诗歌创作中的艺术佳品 。诗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愤怒地控诉了形形 *** 的高利贷给唐末农民所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厚同情 。
    诗的前四句为第一层,主要描写残酷的高利贷剥削给广大农民所带来的剜心割肉般的痛楚 。开篇就揭露封建社会农村一种典型“怪”事:“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出了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被迫借贷的悲惨境地 。二月还未着手养蚕,五月稻子尚处青苗期,然而,贫苦的农民迫于生计,为济燃眉之急,竟不得不以未来的新丝、新谷作抵押,借上“驴打滚”的高利贷 。“二”“五”月极言时间之早,这么早就背上阎王债,足以说明农民已到了山穷水尽、骨枯髓干的地步 。“卖”“粜”状其只出不入,深刻反映了农民的辛酸血泪和无比痛苦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高利贷吮血噬骨的残酷剥削本质 。“眼前疮”固然比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固然比喻丝谷等农家命根,但这比喻所取得的惊人效果决非“顾得眼前顾不了将来”的概念化表述能及万一 。剜却性命攸关的“心头肉”以疗眼前毒疮,是迫不得已,其后果更是不堪想像 。旧伤未愈添新伤,穷困伴着死亡行,这就是对当时广大农民濒临绝境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 。“挖肉补疮”,自古未闻,但如此写来最能尽情,既深刻又典型,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佳句 。
    诗的后四句为第二层,主要是直抒胸臆,尽吐胸中块垒,表达诗人对解决正在激化中的社会矛盾的希望和构想,深寄对“君主”的讥刺之意,表达改良现实的愿望,颇合新乐府倡导者提出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的精神 。诗人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反映出作者存在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君王”所代表的个人利益 。“君王”之“烛”只照地主豪绅,权贵达官,而其光不可射及逃亡的农舍,即客观反映其一向只代表豪富的利益而不恤民病,不满之意见于言外,妙在运用反笔揭示皇帝昏聩,世道不公 。“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两极分化的尖锐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增强了批判性 。它形象地暗示出农家卖青破产的原因,又由“逃亡”二字点出其结果必然是:“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呼号而转徙,饥渴而顿踣”,“非死而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充满作者对田家的同情,并含蓄而尖锐地讥刺了“君王”的不恤黎庶,使读者能够透过黑暗的社会现实,思味出那激化社会矛盾的真正罪手 。
    这首诗之所以向为人们所传诵,除了它真实而带有高度概括性地再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农民的痛苦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之外,还在于它有高超的表现技巧 。
    首先,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使得诗歌的容量更为广阔 。对农民被迫借取高利贷及其更惨痛的后果,诗人并未明白道出,而是用“剜却心头肉”以“医得眼前疮”来比喻之 。剜肉补疮,并非根本的疗毒之策,它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新局面 。这样以剜肉补疮来比喻农民以借高利贷济燃眉之急,是再形象不过了,也是再具有高度概括力不过的了 。这个比喻,一方面使诗歌的形象具备了可感性,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使有限的形式容纳了无限广阔深厚的社会内容 。
    其次,鲜明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把封建社会中贫富悬殊的阶级差别给历历如绘的描写出来了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本是对“君王”的希冀之语,但其中却包含了双重对比的意味 。从“君王”的角度来说,恩泽不均,只顾富室,不恤贫苦,这一对比,就把“君王”的阶级立场给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一边是权贵豪门华丽的衣着,丰盛的筵宴,一边却是无衣无食,贫困破产,逃亡在外 。这一对比,就把地主富室用高利贷剥削农民的严重恶果给突现出来了 。如此形象的对比,也把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给烘托得淋漓尽致 。
    创作背景
    唐末广大农村破产,农民遭受的剥削更加惨重,至于颠沛流离,无以生存 。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上,产生了可与李绅《悯农二首》前后辉映的聂夷中《咏田家》 。聂夷中,字坦之,河东人,一说为河南人 。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华阴尉 。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 。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 。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 。代表作有《咏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发邺北经古城》、《杂怨》等,其中以《咏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传最广(《田家二首》(其二)后人多认定为李绅的作品,故不提) 。聂夷中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唐代·李白《豫章行》豫章行
    唐代 : 李白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乐府,战争同情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 。江风吹巧剪霞绡,花上千枝杜鹃血 。杜鹃飞入岩下丛,夜叫思归山月中 。巴水漾情情不尽,文君织得春机红 。怨魄未归芳草死,江头学种相思子 。树成寄与望乡人,白帝荒城五千里 。——唐代·温庭筠《锦城曲》锦城曲
    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 。
    江风吹巧剪霞绡,花上千枝杜鹃血 。
    杜鹃飞入岩下丛,夜叫思归山月中 。
    巴水漾情情不尽,文君织得春机红 。
    怨魄未归芳草死,江头学种相思子 。
    树成寄与望乡人,白帝荒城五千里 。抒情,同情,愤懑,不满政治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代·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国中古诗,高中古诗,怀古,同情忧民

      关于伤心秦汉经行处和伤心秦汉经行处的下一句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