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握手医生”沈伟:一年5000多次的紧握,不让一个帕金森老人掉队

医生|“握手医生”沈伟:一年5000多次的紧握,不让一个帕金森老人掉队

文章图片


记者贺健峰 , 通讯员高星
门诊坐得多 , 接触的老年患者多 , 武汉市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沈伟已熟络了“识人看病”:通过走路的步态、面部的表情、说话的吐字 , 眼前的患者是不是帕金森病 , 他已能判断个七八成 。 再不动声色地握住老人家的手 , 感受一下肌力 , 看有没有震颤、迟缓 , 病情程度他已了然于胸 。 需要精细化诊疗的 , 会安排一套量表进行筛查 , 再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 。 每年来来往往5000多人次 , 他一一“亲切”握手 , 为了这群特殊的老人 , 不在生命长河中掉队 。

既耳熟能详又一知半解的帕金森
帕金森病(PD) , 因1817年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 首先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而得名 , 也因多位世界名人曾罹患而广为人知:如世界拳王阿里 , 曾用颤抖的手点燃了奥运圣火 。 这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 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中老年人的“第三大杀手” 。
得了帕金森 , 就一定会有肢体震颤?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 , 还有近25%的患者 , 是没有这些症状的 , 他们往往表现为疼痛、行动迟缓、睡不好、焦虑、便秘 。 由于大多是65岁以上老人患病 , 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 , 这些症状往往被认为是正常现象而被忽视 , 大大降低了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 。
沈伟读博士时就选择了帕金森这个研究方向 , 一开始主要因为导师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 但后来他接触到太多老人在误区中痛苦挣扎 , 就下定了拉他们一把的决心 。 帕金森本质上没法根治 , 但可以通过精细化诊疗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症状 , 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 虽然我国65岁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约是1.7% , 但老龄化社会到来患者只会越来越多 。

从绝望的边缘拉回痛苦的老人
65岁的周女士 , 四年前出现手抖和行动迟缓的症状 , 被诊断帕金森 。 药物治疗胃肠道反应大吃不下饭 , 索性自行停药 。 最近两年病情进展 , 又出现了非运动症状:全身疼痛 , 夜不能寐 , 儿子帮她拍打都没法止疼 , 无奈只能找到家里一把铁锤 , 捶打全身缓解疼痛 。
看着母亲被铁锤砸得全身青紫 , 儿子寻遍多家医院 , 经人介绍找到沈伟 。 经过十几页筛查量表的精细化评估 , 制定了个性化用药方案 。 但此前吃药的痛苦记忆 , 周女士极其抗拒用药 。 沈伟每天查房 , 专门她的床前:“来 , 握住我的手 , 用力挣脱 , 嗯 , 肌力还不错” , 一边仔细查体 , 一边和老人拉家常 。 了解到她因病生活不能自理 , 考上心仪单位的儿子 , 不得不放弃录用在家照料 。
周女士不想费钱费时病没看好还连累孩子 , 不想治了 。 “您给我们最多两周时间 , 效果满意就继续看 , 不满意就回家” , 沈伟耐心地向老人介绍治疗方式 , 并拿来同类患者病历证明疗效 。 交流过程中一直用手紧紧握着周女士的右手 , 鼓励她积极面对 。 最终她解开心结 , 同意配合用药 。 不到两周 , 全身疼痛明显缓解 , 出院时已无需轮椅 , 自行走出医院大门 。
上周 , 周女士来院复诊调药 , 这次是她拉着沈伟的手说个不停:儿子又找到满意的工作了 , 她也能睡好早上可以出门买菜了 , 心情舒畅了人的状态好了不少 。
装满铁柜的问卷就是最好答卷
帕金森的治疗不同于其他老年疾病 , 既不能立竿见影 , 又要个性化用药和适时调整 , 要付出巨大的耐心 , 长期的坚持 。 在沈伟办公室 , 有一个大铁柜专门装筛查量表 , 堆积了半人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