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过年的习俗 河南习俗


河南的民间习俗有哪些?【河南过年的习俗 河南习俗】1、商丘火神台庙会
商丘火神台庙会为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 。火神台亦称阏伯台、火星台,位于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火星台村,火神台即阏伯台,又称火星台,台高35米,周长270米,为夯土堆积而成,目前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
2、中国南阳玉雕节
中国南阳玉雕节暨国际玉文化博览会,前身是南阳(镇平)国际玉雕节,南阳国际玉雕节是典型的民族文化节,始于1993年,每年一届,从2002年第9届开始,由市级升格为河南省举办,正式更名为“南阳玉雕节” 。
3、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前身为洛阳牡丹花会,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始于1983年,2010年11月,经国务院、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由国家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 。
4、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自2006年(农历丙戌年)开始,升格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2008年国务院确定新郑黄帝拜祖祭典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编号480Ⅹ-32) 。
5、太昊陵庙会
太昊陵庙会的声势之大、会期之长为中原地区庙会所独有 。每年自农历二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会期一个月 。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
河南过年的习俗
习俗如下: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 。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 。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 间信息的职责 。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 。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 。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 年的味道 。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 。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 。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

过年: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农历的正月初一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 ,年夜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春节又称之为过年 。在南方大年三十才是过年,大年初一是新年,过年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才对,表示一年将过去 。

河南传统节日风俗是什么?
河南传统节日风俗:
1、过年的气氛,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因为腊月二十三需要“祭灶”,这边的俗话是“二十三,祭灶官”,顾名思义,就是供奉一下灶王爷 。这一天会把新“请”来的灶王爷图贴在厨房里,然后晚上要吃芝麻糖 。二十四到二十五,都是赶集买年货的日子 。
2、二十六这天开始蒸过年用的东西,比如枣糕用来上供,包子用来吃,豆包、糖包这些 。蒸这些东西不是一天能完成的,大多都会分三天蒸完,也就到了二十八了 。二十八,贴官马 。也就是说,二十八在我们这边就开始贴对联了,这些年稍有变化,都改成二十九了 。
3、二十九,破烂走 。二十九的时候,一般都是收拾家,把家里收拾干净,不用的东西卖掉,玻璃擦明亮 。
4、年三十儿,包饺子 。到了三十儿这天,妇女大多都在家调陷包饺子,男人则会出去聊天玩耍啥的,当然男的也有包饺子的,这个不是绝对的 。中午的时候,男人会去地里上坟,顺便把村里“老祖宗”给请回家,供奉在窗台上或者门后 。
5、还需要上一次供 。叫“大供” 。就是专门上供,一般都是用方子肉、枣山(枣山是蒸的一种馒头,上面是枣,样子像是一座山)和青菜 。一共是三样,因为这是在敬神,神三鬼四,只能用三样 。年前的工作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过年和年后了 。
6、到了初一早上四五点钟,村里妇女会早早起床,把饺子下熟后,仍然还是上供和放鞭炮,这个时候是不开门大门的 。
7、吃完饺子,打开大门,辈分大的开始“接头”,辈分小的开始出去“磕头” 。但男人多会先端一碗饺子给分开家的老人,比如爷爷奶奶或者父母,送过去后,先给家里长辈磕头拜年 。
8、后面就该去村里给长辈们拜年了,村里辈分看似很乱,其实都井井有条,该去谁家拜年,这都是有定规的 。
9、而一些家里有老人,或者是辈分大的,则在家里接头,别人来自己家拜年,自己要准备一些烟、糖、瓜子、酒这类的 。
10、磕头活动会持续到早上八点左右,这是自己街里拜完年了,然后是年轻人,在自己村里有要好的朋友,会去给对方父母磕头拜年 。

河南省 风俗习惯河南的民俗习惯:剪纸、捏面人、吹糖人、画糖画、绣花鞋、民俗演艺、说评书、敲大鼓......
拓展资料:



  1. 河南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河南,古称中原、中州、豫州,简称“豫”,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 。截至2017年底,河南共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52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85个县,省会郑州市,常住人口9559.13万人,居中国第3位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 。河南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河南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


  2. 饮食文化禁忌:
    民间对吃饭用筷有八忌:一忌舔筷;二忌迷筷,拿不定主意,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乱游寻;三忌移筷,刚吃过一个菜接着又吃另一个菜,中间不停顿,不配饭,四忌粘筷,用粘了饭的筷子去夹菜;五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饭莱上;六忌跨菜,别人夹菜时,跨过去夹另一菜;七忌掏莱,用筷子在菜中间扒弄着吃;八忌剔筷,用筷子剔牙 。这些禁忌大都是与卫生、谦让、礼貌有关 。另有些讲究的人家,酒杯碗筷的放置都有规矩,不许乱放 。有“杯不出栏,筷不出缘”的说法 。筷子要放在杯子的一侧,以妨快(筷)分开之嫌,筷子要一般齐,怕联想到“三长工短”的恶语 。


  3. 河南旅游景点:
    云台山、八里沟景区、重渡沟自然风景区和黄河游览区 。

  4. 河南美食:炸馓子,胡辣汤,道口烧鸡 。


河南的风俗?
其实河南的习俗有:祭灶节的祭灶送神活动,结婚需要压床,端午节包粽子和吃粽子,元宵节猜灯谜,龙抬头节采野菜,包饺子等等 。
祭灶节的祭灶送神简单来说就是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时候需要送灶神,也就是祭灶日,在这一天当地的人会去赶集买灶糖,然后晚上的时候就会祭灶神,过了小年之后,年味就会变得越来越浓,就会开始清理灶台,打扫房屋,并且购买各种年货的 。
1.河南春节习俗——送神慌年忙祭灶
2.河南中秋节的习俗有:铁塔燃灯、夜设茶果月饼、面向月亮许愿
3.端午节(五月初五):而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个角的,也有四个角的 。河南人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 油炸食品 。像油条、麻花、麻叶等,都是人们常做的油炸食品 。在众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的 。
4.重阳节(九月初九)
在中国的传统风俗中,重阳节就是一个登高节,,重阳赏菊的活动越来越盛行 。因为菊花都在九月开放,民间还把九月称为“菊月”,所以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
河南的传统风俗习惯
在河南,清明节的文化习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插柳

  2. 祭祖:在河南,清明时节人们最常吃馓子、枣糕、鸡蛋等食物 。


  3. 吃馓子、枣糕、鸡蛋


一、河南普通节日传统风俗习惯
1.河南春节习俗——送神慌年忙祭灶
2.河南中秋节的习俗有:铁塔燃灯、夜设茶果月饼、面向月亮许愿
3.端午节(五月初五):而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个角的,也有四个角的 。河南人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 油炸食品 。像油条、麻花、麻叶等,都是人们常做的油炸食品 。在众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的 。
4.重阳节(九月初九)
在中国的传统风俗中,重阳节就是一个登高节,,重阳赏菊的活动越来越盛行 。因为菊花都在九月开放,民间还把九月称为“菊月”,所以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
拓展资料:
河南其他特色节日
1.龙抬头节(二月初二)
农历二月初二,是汉族的传统节日 。民间认为,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故称“龙抬头节” 或“青龙节” 。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 。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众多的食俗活动中,这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 。每到农历二月初二,人们都有要炒玉米、炒黄豆 。
2. 过小年(六月初六)
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 。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 。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 。这时, 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 。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 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 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之后,人们 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 。大人们在麦场里猜 拳行令,孩子们边吃边耍,十分尽兴 。
3.乞巧节(七月初七)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 。
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 。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 。
除此之外,还要单独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 。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 。
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 。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 。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蓝子 。这种举动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 。
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七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蓝内各摸一个大饺子 。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等东西,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
在豫北沁阳、孟县等地,现在还流传有“七夕”对歌的习俗 。每到“七夕”这天,当地的少女们按村子,或按乡、县组成小组,每组七人,也可为九人、十一人,以单为巧数 。民间讲究对歌人的数量,俗语有“当单不当对,当对拙一辈” 。人们把对歌小组分成单数,都是为了能够获“巧”,希望本村的对歌组能够取胜 。
4.牲口节(七月十五)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 。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 “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
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 。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 。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 。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
5.腊八节(腊月初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
在豫北,腊月初八早上,天刚蒙蒙亮,人们就赶快起床熬粥 。粥熬好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饭,而是先将熬好的粥喂给枣树,将枣树树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诚地把粥抹在树痕上,这就算是枣树把饭吃掉了 。在枣树上砍些口子,可以调节枣树的营养增长,阻止养分向地下输送,好集中力量供应地上部分,从而保证了果实的营养需求 。至于把粥抹在树痕上,其实不过是一种保护伤口愈合的土措施罢了 。
6.祭灶节(腊月二十三)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 。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 。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 。
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 。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 。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人的嘴 。

关于河南有什么习俗和河南习俗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