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怅望翻译及注释
落日怅望翻译及注释如下:
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 , 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 。
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 , 滞留在异乡只能空叹息 。
斜阳余辉洒落高大树木 , 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烧 。
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 , 是因为害怕容颜已变改 。
片:片刻 , 片字是“时”字的修饰语 。
念:想 。
何:多么 。
滞:滞留 , 淹留 。
微阳:斜阳 。微 , 指日光微弱 。
乔木:树千高大、主干与分枝有明显区别改让键的木本植物 , 如松、柏、杨、白桦等树皆是 。
惊:因面容改变而吃惊 。
平昔:平素 , 往昔 。
颜:面色 , 容颜 。
文学赏析: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 , 是指诗的思想感情 , 全诗以乡愁为主题 , 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 , 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滑团 , 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 。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 , 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 。情与景 , 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 , 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 。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 , 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 , 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 , 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 , 千里片时间 。晚云孤飞于天际 , 归鸟投宿于林核巧间 , 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 , 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 。
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 , 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 , 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 , 而是诗人“怅望”所见 , 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 , 辞家久未还 。原来 , 诗人久客异地 , 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 。因此 , 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 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 , 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
前面写情之后 , 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 , 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 , 而且由近到远 , 层次分明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 , 它的余晖返照秋山 , 一片火红 , 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 , 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 。
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 , 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 , 忆念之殷 。不仅如此 , 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 , 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 , 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 。客中久滞 , 渐老岁华;日暮登临 , 益添愁思 , 徘徊水边 , 不敢临流照影 , 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 。
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 , 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 , 怕一见一生悲 , 又增怅闷耳 。临水不敢照 , 恐惊平昔颜 。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 , 以此收束 , 留下了袅袅余音 。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 。这种写法 , 对于这首诗来说 , 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细细玩味 , 可以发现此诗是颇见匠心的 。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 , 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 , 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 , 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 , 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 。
若不管格律 , 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 , 千里片时间 。微阳下乔木 , 远烧入秋山 。念我何留滞 , 辞家久未还 。临水不敢照 , 恐惊平昔颜 。如此前半景后半情 , 也是通常写法 , 但显得稍平 , 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 。
古诗文网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 , 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 。”(《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 , 是指诗的思想感情 , 全诗以乡愁为主题 , 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 , 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 , 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 , 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 。情与景 , 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 , 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 。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 , 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 , 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 , 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 , 千里片时间 。”晚云孤飞于天际 , 归鸟投宿于林间 , 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 , 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 。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 , 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 , 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 , 而是诗人“怅望”所见 , 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 , 辞家久未还 。”原来 , 诗人久客异地 , 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 。因此 , 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 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 , 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
前面写情之后 , 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 , 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 , 而且由近到远 , 层次分明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 , 它的余晖返照秋山 , 一片火红 , 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 , 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 。“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 , 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 , 忆念之殷 。不仅如此 , 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 , 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 , 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 。客中久滞 , 渐老岁华;日暮登临 , 益添愁思 , 徘徊水边 , 不敢临流照影 , 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 。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 , 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 , 怕一见一生悲 , 又增怅闷耳 。“临水不敢照 , 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 , 以此收束 , 留下了袅袅余音 。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 。这种写法 , 对于这首诗来说 , 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细细玩味 , 可以发现此诗是颇见匠心的 。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 , 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 , 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 , 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 , 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 。若不管格律 , 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 , 千里片时间 。微阳下乔木 , 远烧入秋山 。念我何留滞 , 辞家久未还 。临水不敢照 , 恐惊平昔颜 。”如此前半景后半情 , 也是通常写法 , 但显得稍平 , 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 。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 , 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 , 既很自然 , 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 , 所以是“起得超脱 , 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 。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 , 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 , “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 , 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烧”字的使用 , 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 , 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 , 且以律诗浅言之 , 四句两联 , 必须情景互换 , 方不复沓 。”他所说的“情景互换” , 就是“情景分写” 。当然 , 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 , 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 , 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 。马戴这一首望乡之曲就是这样 , 它的乐音越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遥遥传来 , 至今仍然能挑响读者心中的弦索 。
《落日怅望·马戴》原文与赏析
马戴
孤云与归鸟 , 千里片时间 。
念我何留滞 , 辞家久未还 。
微阳下乔木 , 远烧入秋山 。
临水不敢照坦灶 , 恐惊平昔颜 。
这是一首感时伤逝的望乡曲 。写游子客中滞留而感岁华渐老 , 思家心切却又久留未归那样一种惆怅落寞的情怀 。
首联从景落笔 , 写望中所见 。时已黄昏 , 诗人仰望云天 , 只见晚云孤飞 , 宿鸟投林 , 似乎千里之遥 , 片时之间就可以到达 。这二句 , 用“孤”与“归”状云写鸟 , 并以“千里”与“片时”相对照 , 无疑隐含着诗人惆怅、寂寞之情 。这眼中景 , 实在也是心中景 , 隐藏着诗人难言的乡愁:“念我何留滞 , 辞家久未还 。”这“念”字承接得十分自然 , 正是这“千里片时”疾行神飞的晚云、归鸟 , 使诗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长辞家乡 , 滞留客地 , 却不能象云、鸟那样“片时”还家 。颔联所表达的乡念之深、归心之切 , 已不言自明 。这首联的景正道出并加深了颔联的情 , 确给人以“笔势超拔”(俞陛云语)之感 。
诗至此 , 似乎言已尽 , 然而诗人遥望乡关所产生的惆怅、落寞的心绪已无法遏止 , 面对逐渐消逝的落日 , 又吟出了下面四句: “微阳下乔木 , 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 , 恐惊平昔颜!”从夕阳消逝的景象里 , 禁不住发出伤逝的感喟 , 将“怅望”乡关的离让则扮愁向深处推进了一层 。颈联用“微阳”、“远烧”描写夕阳西下、余晖返射的景色 , 用“下”字、“入”字描叙落日渐渐消逝的过程 , 形象逼真 , 自然空灵 , 也表明诗人“怅望”已久 , 不无寂寥之感 。那内心的思乡之情 , 也似乎随着夕阳的“下乔木”、“入秋山” , 越发浓烈 , 越发殷切 。正因为这样 , 诗人面对这黄昏日暮之景 , 不由得进一步想到 , 久滞客地 , 容颜渐老 , 而归期无日 , 一种感时伤逝的怅惘之情 , 也就油然而生 。说不敢在水边照影 , 唯恐照见容颜不如往盯李昔而心惊 , 由乡愁而引发出伤逝之感 , 将诗意迭进到一个新的层面 。一个“惊”字 , 可谓诗眼 , 揭示了全篇题旨 , 也窥见了诗人痛苦、忧虑的内心世界 。
王夫之《姜斋诗话》指出: “夫景以情合 , 情以景生 , 初不相离 , 唯意所适 。”马戴的这首诗 , 以乡愁为“意” , 把“落日”之景和“怅望”之情有机结合 , 融为一体 。前半首以云、鸟归飞 , 触动归家之“念” , 后半首以夕阳入山 , 生发伤逝之“惊” , 达到了景以情合 , 情以景生的艺术境界 。诗的调子虽然低沉了些 , 但情与景“妙合无垠”的艺术美 , 是永不凋敝的 。
“微阳下乔木 , 远烧入秋山” , 是以微阳比远烧也 。用事琢句 , 妙在言其用而不言其名耳 。(惠洪《冷斋夜话》)
《诗话》谓“微阳下乔木 , 远烧入秋山”为一实一虚 , 似体贴句 。今考戴集 , 乃不然 , 只如此十字自好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九)
何义门:前四句“怅望” , “归鸟”二字中已双关落日 。五、六佳 , 诗家所谓影对 , 是以上句对下句 。纪昀:起得超脱 , 接得浑劲 。五、六亦佳句 。晚唐诗人马戴 , 骨格最高 , 不但世所称“猿啼洞庭树 , 人在木兰舟”也 。此诗亦略见一斑 。(《瀛奎律髓汇评》中)
落日怅望属于哪一类诗歌?
《落日怅望》是唐代诗人马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为游子怀乡之作
属于写景抒情类诗歌
落日怅望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落日怅望属于哪一类诗歌 落日怅望 马戴】 落日怅望
[作者] 马戴[朝代] 唐代
孤云与归鸟 , 千里片时间 。
念我一何滞 , 辞家久未还 。
微阳下乔木 , 远色隐秋山 。
临水不敢照 , 恐惊平昔颜 。
标签: 孤独 思乡 诗 情感
《落日怅望》译文
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 , 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 。
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 , 滞留在异乡只能空叹息 。
斜阳余辉洒落高大树木 , 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烧 。
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 , 是因为害怕容颜已变改 。
《落日怅望》注释
片:片刻 , 片字是“时”字的修饰语 。
念:闭念想 。
何:多么 。
滞:滞留 , 淹留 。
微阳:斜阳 。微 , 指日光微弱 。
乔木:树千高大、主干与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物 , 如松、柏、杨、白桦等树皆是 。
惊:因面容改变而吃惊 。
平昔:平素 , 往昔 。
颜:面色 , 容颜 。
《落日怅望》赏析
赏析一
沈德评此云:“意格俱好 , 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 。”(《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 , 是指诗的思想感情 , 全诗以乡愁为主题 , 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 , 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 , 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 , 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 。情与迟态宽景 , 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 , 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 。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 , 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 , 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 , 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 , 千里片时间 。”晚云孤飞于天际 , 归鸟投宿于林间 , 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 , 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 。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 , 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 , 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 , 而是诗人“怅望”所见 , 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 , 辞家久未还 。”原来 , 诗人久客异地 , 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 。因此 , 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 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 , 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
前面写情之后 , 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 , 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 , 而且由近到远 , 层次分明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 , 它的余晖返照秋山 , 一片火红 , 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 , 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 。“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 , 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 , 忆念之殷 。不仅如此 , 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 , 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 , 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 。客中久滞 , 渐老岁华;日暮登临 , 益添愁思 , 徘徊水边 , 不敢临流照影 , 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 。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 , 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 , 怕一见一生悲 , 又增怅闷耳 。“临水不敢照 , 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 , 以此收束 , 留下了袅袅余音 。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 。这种写法 , 对于这首诗来说 , 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细细玩味 , 可以发现此诗是颇见匠心的 。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 , 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 , 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 , 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 , 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 。若不管格律 , 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 , 千里片时间 。微阳下乔木 , 远烧入秋山 。码亮念我何留滞 , 辞家久未还 。临水不敢照 , 恐惊平昔颜 。”如此前半景后半情 , 也是通常写法 , 但显得稍平 , 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 。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 , 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 , 既很自然 , 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 , 所以是“起得超脱 , 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 。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 , 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 , “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 , 寄托著作者的伤感之情 。“烧”字的使用 , 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 , 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 , 且以律诗浅言之 , 四句两联 , 必须情景互换 , 方不复沓 。”他所说的“情景互换” , 就是“情景分写” 。当然 , 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 , 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 , 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马戴这一首望乡之曲就是这样 , 它的乐音越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遥遥传来 , 至今仍然能挑响读者心中的弦索 。赏析二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 , 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 , 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 , 千里片时间 。”晚云孤飞于天际 , 归鸟投宿于林间 , 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 , 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 。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 , 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 , 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 , 而是诗人“怅望”所见 , 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 , 辞家久未还 。”原来 , 诗人久客异地 , 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 。因此 , 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 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 , 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
前面写情之后 , 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 , 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 , 而且由近到远 , 层次分明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 , 它的余晖返照秋山 , 一片火红 , 象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 , 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 。“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 , 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 , 忆念之殷 。不仅如此 , 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 , 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 , 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 。客中久滞 , 渐老岁华;日暮登临 , 益添愁思 , 徘徊水边 , 不敢临流照影 , 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 。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 , 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 , 怕一见一生悲 , 又增怅闷耳 。“临水不敢照 , 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 , 以此收束 , 留下了袅袅余音 。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 。这种写法 , 对于这首诗来说 , 究竟起什么特殊艺术效果呢?细细玩味 , 是颇见匠心的 。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 , 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 , 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 , 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 , 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 。若不管格律 , 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 , 千里片时间 。微阳下乔木 , 远烧入秋山 。念我何留滞 , 辞家久未还 。临水不敢照 , 恐惊平昔颜 。”如此前半景后半情 , 也是通常写法 , 但显得稍平 , 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 。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 , 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 , 既很自然 , 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 , 所以是“起得超脱 , 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 。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 , 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 , 且以律诗浅言之 , 四句两联 , 必须情景互换 , 方不复沓 。”他所说的“情景互换” , 就是“情景分写” 。当然 , 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 , 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 , 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 。马戴这一首望乡之曲就是这样 , 它的乐音越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遥遥传来 , 至今仍然能挑响我们心中的弦索 。《落日怅望》作者马戴简介
马戴(799—869) , 字虞臣 , 唐定州曲阳(今河北曲阳)人 。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
马戴的其它作品
○ 灞上秋居
○ 出塞词
○ 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 楚江怀古三首
○ 马戴更多作品
落日怅望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落日怅望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惆怅落寞的思想感情
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 望采纳 。谢谢
关于落日怅望和落日怅望 马戴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 , 尽在 www.hubeilong.com
- 生产轮胎属于什么行业
- 寒舍简陋不足恭迎是什么意思,寒舍属于谦辞还是敬辞
- 质量管理员属于技术类人员吗
- 无锡广益属于哪个区
- 市场营销属于工商管理类吗
- 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几种情形
- 防毒面具属于消防用品吗
- 乘人不备还是趁人不备,乘人不备拿走财物属于
- 泰隆银行属于什么银行
- 天津属于几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