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的是 , 「想象中的瘴气」与「不常见的饥荒」却给民间留下了食苦的记忆 , 一直延续到今天 。 就像广东人夏天杯不离手的凉茶 , 由冬桑叶、银花藤、鱼腥草、土牛膝、鸭脚木等草药组成的「廿四味」 , 亦或喝上一口眉头都要紧皱的「癍痧凉茶」 , 越苦才说明越能去热气 , 按照他们的说法「甜甜的惹痰 , 不行的」 。
不仅如此 , 吃苦甚至成为一种表达人们对大自然感激之情的载体 。 「小满之日苦菜秀」 , 很多地方都在小满这天吃苦菜 , 人们认为「小满者 , 满而不损也 , 满而不盈也 , 满而不溢也」 。 这也在无形中教导人们要学会珍惜生活中微小的满足 , 苦菜由此承载了一种忆苦思甜的回忆 。
文章图片
广东人夏天杯不离手的凉茶 , 由冬桑叶、银花藤、鱼腥草、土牛膝、鸭脚木等草药组成的「廿四味」 。 寻味广州
史学家马西蒙·蒙塔纳(MassimoMontanari)有一个观点:味道是文化的产物 , 味觉器官并不是舌头 , 而是脑 。 高语境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东方人 , 尤其善于赋予饮食更多味道之外的意涵 。 《诗经》里写「谁谓荼苦 , 其甘如荠」 , 这种食荼如荠、以苦为甜的心态 , 被古人用来反衬现实的凄楚惆怅 , 换句话说并不是苦菜真的不苦 , 而是生活本身要更苦 。
中国文化里对苦的美化 , 从「良药苦口」到「夏吃苦赛进补」 , 从「苦尽甘来」到「吃得苦中苦 , 方为人上人」 , 仿佛只要人们吃尽世间苦味 , 就能等来享福的那一天 。
吃苦并不是东方人的专利 , 反观西方 , 在吃苦这件事情上两个世界则形成了颇为有趣的分野 。
可可、咖啡、汤力水以及还有苦涩单宁的红酒 , 早已在西方世界流行了百年 。 但这种苦涩 , 伴随的往往还有振奋精神亦或是麻痹大脑的「副作用」 , 在苦涩之后人们感受到的快乐 , 成为西方人喜爱苦味食物的根源所在 。
文章图片
可可制成的巧克力 , 以苦涩味为主 , 有振奋精神的作用 。 Pinterest
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 , 流行文化与享乐主义成为刺激人们商品消费的主要动力 。 咖啡以及咖啡因制品 , 已经成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瘾品」 , 构成了现代社会陶醉感和能量感的廉价来源 , 而苦涩本身不是目的 , 重要的是感官的代替性满足 。
说回食苦这件事 , 或偶然或习惯 , 或自愿或不愿 , 我们一生中总是吃下过几次苦味食物 , 但是苦味本身 , 究竟是无意义的苦难 , 还是自讨苦吃的满足?又或者说 , 吃苦真的有必要吗?
想弄明白这件事 , 首先要明晰苦味的作用机制以及它对人体的作用 。 如果回到最初的起点 , 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吃苦的行为从无到有 , 本是对苦味敏感度的降低以及耐受性的建立 。
人类本不爱吃苦 , 是写在基因里的表达 , 从孩童时期就能初见端倪 。 小时候的我们 , 偏爱甜食却厌恶蔬菜 , 更不用说诸如苦菜、苦瓜一类的苦味食物 , 看见了就如临大敌 。 苦作为一种基本的味觉 , 甚至比甜、咸来得更为强烈 。
文章图片
人类舌头的味蕾区大致可以分为5部分:甜、咸、酸、苦、鲜 。 foodnext.net
这是因为人类有25个不同的苦味受体基因 , 能识别很多种苦味分子 。 广泛分布在舌、上腭和咽喉部位的味蕾里 , 有多达上百个味觉受体 。 每当苦味袭来 , 味觉神经都会产生相应的信号 , 传送到大脑皮层 , 最终让人因苦涩而皱眉 。 对苦味的排斥 , 来源于远古社会采集农业下的经验总结——未成熟的植物、腐败的动物或果实通常会释放苦味素 , 作为一种警告 , 人类凭借第一直觉逃避苦味 , 由此成为一种安全的基因选择 。
- 95%的人心脏有早搏,这是心脏病吗?医生却说:有的是,有的不是
- 癌症会传染吗?科学家疯狂实验:将癌细胞注入人体,后来怎样了?
- 暑假适合做杭州近视手术吗?哪些因素为夏天摘镜保驾护航_杭州华厦眼科科普
- 乙肝能被治愈吗?走进全国首家乙肝临床治愈门诊
- 美国发明抗癌新药,14名癌症患者试药后痊愈,普通家庭买得起吗?
- 泡菜|“二舅”可以治好你的精神内耗吗?不可能!
- 夏季蚊虫多 驱蚊花露水你会使用吗?
- 美味又祛湿!松江人夏天爱吃的这道酱菜,你会做吗?
- 牙齿|中医是国粹,你觉得有必要从小学抓起吗?看下张伯礼院士的回答
- 脂肪肝能治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