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故事(简介)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 。赵括被封为大将军即将出兵的时候,他的母亲上书告诉赵王说:“赵括这个人不可以让他当大将 。”赵王已经打定主意 。
赵括代替了廉颇(lián pō)担任抗秦大将后,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全部更改了,并将原来的军官进行了撤换和重新安排 。
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小股部队佯(yáng)装失败引诱赵括做出错误的判断,然后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 。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 。秦军射死了赵括 。最后,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兵士都向秦军投降了 。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纸上谈兵传,不知合变也 。"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
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 。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
纸上谈兵的故事讲的是什么
纸上谈兵: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 。(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 。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 。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 。秦军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杀死,并把尸体堆积起来 。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060/11218759.htm?fr=aladdin
纸上谈兵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纸上谈兵”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的是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但却没有过实战经验,只会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后该成语常用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 。
我们常说一些人只会纸上谈兵,但自己却也不知“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是从何而来的,背后又存在着什么样的故事,那今天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详细内容
- 01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
- 02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
- 03果然在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
- 04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而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
纸上谈兵的故事 关于纸上谈兵的故事
关于纸上谈兵的故事1
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 。
意思:比喻只会高谈阔论而无真本事,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
春秋时,有一年秦军进犯赵国,赵军在在廉颇的指挥下,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抵抗 。见秦军势强,不能硬拼快攻,便采用持久之计,企图把秦军拖垮 。下令坚守营垒,任秦军百般挑战,一概不理 。秦军知道廉颇老将深谋远虑,难于对付,这样持久下去,对秦军非常不利,于是派出间谍,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的是赵括,别的将军都是草包 。赵王正因廉颇没有速战速胜而不满,听了谣言信以为真,忙派赵括接替廉颇,哲理名言 。
赵括是大将赵奢的儿子,年轻时读了不少兵书,聪明而很有口才,父亲赵奢有时也驳不倒他,因此他也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使罢,如要用他,使赵军大败的一定是他!”
当时赵王派赵括去接替廉颇,正在病中的蔺相如表示反对,说:“赵括只不过死读了他父亲的一些兵书,根本不懂得灵活运用,好比‘胶柱鼓瑟’,如何可行!”(参看“胶柱鼓瑟”)
赵王不听,还是要赵括去长平换回廉颇 。
赵括到了前线,就把廉颇的持久抗战计划全部改变,军官也被大批更换 。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围住 。过了四十多天,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 。
关于纸上谈兵的故事2
[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
【人物介绍】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因指挥错误被秦军大败,自己也冲阵战死,赵军四十万人尽数被秦将白起活埋 。
【成语故事】
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 。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 。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 。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 。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 。开始,赵军连连失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 。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 。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 。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 。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 。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 。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
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 。他得意地想,取胜即在眼前,这正是表现自己的时候 。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 。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腰截断,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 。然后,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各个击破,团团围住 。
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一时间军心大乱 。赵括一筹莫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 。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仓皇突围 。可是怎敌秦军四面掩杀,哪里突得出去 。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 。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
赵括并无真才实学,而赵王还对他委以重任,结果招致惨痛失败 。看来,教条主义的危害是不可轻视的 。
【人物评价】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
另有学者认为纸上谈兵不是说赵括
战国时没纸,作史记时纸未广泛应用,这就很明显,这个成语不可能是战国时的,也不可能是司马迁所作 。
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 。连《东周列国志》也没有这个说法 。
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不提,但这显然不能说这个成语源自赵括 。
至于该观点的发明,大概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功劳了,这本书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的,依据说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4]
后来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
但是,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那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纸张 。所以所谓的兵书应该记载在竹简、木简或者帛等丝织品上 。
纸上谈兵的典故及故事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以下是我整理的纸上谈兵的典故及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典故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典故释义】
纸:书;兵:用兵之道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
【 历史典故 】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 。他一谈起用兵之道来,连赵奢都说不过他 。日子久了,赵括便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但赵奢深知儿子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临终前嘱咐赵括,千万不要担任将军的职务,否则必定会给赵国带来失败 。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犯赵国 。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 。久经沙场的廉颇领军20万前去抗敌,两军在长平展开了大战 。廉颇见秦军强大,不能硬拼,便决定在长平筑垒固守,等到秦军粮草供给不足的时候再出兵作战 。于是廉颇下令闭门不出,进行严密防守,不管秦军如何挑衅,都不应战 。就这样,廉颇在长平坚守达三年之久,秦军没能得逞 。
秦国见一时无法取胜,就派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去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特别怕赵王任命赵括为将 。赵王果然中计,下令由赵括取代廉颇为大将 。
赵括根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一上任便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向秦军发起全面攻击 。秦军假装战败,一直将赵军引到秦军大营前 。赵括知道中计,可为时已晚 。赵军成了瓮中之鳖 。几十万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陷入了绝境 。
46天后,赵括决心孤注一掷地向外突围,还没冲到秦军的`阵地前,就被乱箭射死了 。主帅一死,赵军全线崩溃,40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 。从此以后,赵国一蹶不振 。
【成长心语】
做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如同天空中没有太阳 。如果有了理想却没有行动,理想永远只是理想 。在“想要”和“得到”之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做到” 。行动才是实现梦想的关键 。赵括空有理论,却忽视战场上的实际情况,他将自己所想的当成一种真知灼见,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做”与“想”是不一样的,它需要耗费脑力和体力,需要面对过程中的许多困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我们心中的所想变为现实,才能验证它是否可行 。
纸上谈兵讲的是什么故事
纸上谈兵讲的故事是,赵括从小熟读兵法,认为天下没有比得过它的,于是代替了廉颇,带军打仗 。他改变军法,轻率的任用军官,让的时候却一败涂地,弄得人心惶惶,大败而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理论要结合实际,不要空谈 。
【纸上谈兵的故事 纸上谈兵的故事50字】关于纸上谈兵的故事和纸上谈兵的故事50字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
- 猊怎么读拼音,∩eed怎么读
- 请问现在 中国的最高学历是什么 中国最高学历是什么 ?文凭是怎么排行
- 搭配的拼音怎么读,搭配的拼音 字词
- 中间是履薄打一成语
- 东窗事发的意思和道理,东窗事发的意思20字
- 多说不易 不解风情的意思,不解风情意思相近成语
- 销售的本质是什么 销售的本质是什么?销售自己
- 服从的意思是什么并造句,服从意思服务意识
- 蜡烛拼音怎么拼写声调,蜡烛拼音声调怎么写
- 不良情绪的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