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收入有什么区别


可支配收入什么意思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实际生活中,常用来代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严格来说这么使用不够准确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 。
法律分析: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实际生活中,常用来代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严格来说这么使用不够准确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 。
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 。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 。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将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扣除各类相应的支出后,得到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收入 。可支配收入通常是指居民家庭可用于最终消费、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又称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家庭全年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
【什么是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收入有什么区别】一、从宏观核算角度:国民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 + 生产要素净收入 + 经常性转移净收入 。①生产要素收入 = 劳动者报酬收入 + 各项财产性收入;②经常性转移收入 = 补贴收入 + 赠予收入 + 无偿转移 。
二、从微观统计角度:国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 农村居民纯收入 。具体解释见统计指标说明 。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一条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居民个人 。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
什么是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获得并且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包括家庭成员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偶尔劳动得到的劳动收入 。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 。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劳动者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
可支配收入是什么意思?
1、可支配收入:
是指居民家庭获得并且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包括家庭成员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偶尔劳动得到的劳动收入 。
2、计算公式:
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 。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如利息红利房租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如养老金、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等) 。
3、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农村住户调查方案: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农村住户获得的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收入 。可支配收入可用于住户的最终消费、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 。计算方法: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农村住户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调查补贴
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是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 。
扩展资料:
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实际生活中,常用来代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严格来说这么使用不够准确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 。
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 。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 。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2017年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 。
2020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3%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55元,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速)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9元,增长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0% 。
2020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3347元,增长0.5%,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5.2%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9617元,增长0.4%,中位数是平均数的9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6682元,增长1.2%,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2.8% 。
按收入来源分,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9010元,增长2.5%,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7.5%;人均经营净收入2341元,下降5.1%,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4.9%;人均财产净收入1376元,增长4.2%,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8%;人均转移净收入2938元,增长8.2%,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8.8%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支配收入
百度百科-人均可支配收入

什么是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是指居民家庭获得并且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包括家庭成员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偶尔劳动得到的劳动收入 。
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如开小店、摆小摊、家庭作坊、私营企业的纯收入;家庭资产所获得的收入,如存款的利息、出租房屋收入、保险收益、股息与红利收入、知识产权收入;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提取的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 。
精确地说,它等于GNP减去所有税收、企业储蓄和折旧,加上支出和其他的转移支付,还有政府利息支付 。
可支配收入就是拿到手的收入 。即工资收入中扣除掉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等剩下的那部分 。扣除它们后所剩下的钱是可以随意支配的 。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最终生产成果的总量指标,而“国民可支配收入”NDI是衡量一个国家最终所得收入的总量指标,GDP代表的是生产总量;NDI代表的是收入总量 。因为,一国的GDP要经过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才能形成一国的NDI,生产总量并不等于收入总量,通常情况下发达国家的NDI往往大于GDP,而发展中国家NDI往往小于GDP,这反映了生产和收入之间的分配关系,因此,它是观察和分析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以及部门和人群之间收入如何分配的最重要的经济指标 。
家庭可支配收入是什么意思?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获得并且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包括家庭成员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偶尔劳动得到的劳动收入 。
计算公式: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 。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如利息红利房租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如养老金、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等) 。
简介
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实际生活中,常用来代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严格来说这么使用不够准确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 。
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 。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 。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2017年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 。
2020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3%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55元,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速)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9元,增长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0% 。
家庭可支配收入是什么意思
可支配收入是指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即家庭成员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 。家庭可支配收入是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向亲友借款等以后的收入 。家庭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家庭收入的主要指标 。一定时期内,家庭可支配收入越多,表明家庭的经济状况越好 。但家庭可支配收入并不能完全代表家庭经济状况,还应当包括家庭交纳的各种税费 。家庭可支配收入是一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一个家庭消费和其他支出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家庭可支配收入是一个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的综合体现 。家庭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 。
关于可支配收入什么意思和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收入有什么区别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