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奇妙的中药,不仅祛暑湿、除口臭,还助胃气、开胃口、进饮食

一味奇妙的中药,不仅祛暑湿、除口臭,还助胃气、开胃口、进饮食

文章图片

一味奇妙的中药,不仅祛暑湿、除口臭,还助胃气、开胃口、进饮食

人们都觉得香味好闻 , 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在古时候香料之中 , 有一个著名的五香 。 在南北朝时期的梁孝元帝萧绎所著的《金楼子》一书中 , 曾有这样的记载 , “根是旃檀 , 节是沉香 , 花是鸡舌 , 叶是藿香 , 胶是熏陆” , 这就是最早关于五香的记载;而之后 , 很多典籍逐渐将藿香与沉香、熏陆香、鸡舌香、詹糖香和枫香列于同条 , 合称六香 , 直到宋代掌禹锡的《嘉祐本草》亦作合条记载 。
从古代典籍中可以得知 , 无论是五香 , 还是六香 , 藿香、沉香、薰陆香、鸡舌香一直位列其中 。 不过对于藿香、沉香、薰陆香、鸡舌香这四种 , 可能对于现代人们来说 , 最熟悉的莫过于藿香 。 倒不是因为很多人认识藿香这种植物 , 而是因为藿香正气散的影响力实在太大 , 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步 。
藿香最初并不是作为药材使用的 , 最初是一种香料 。 根据本草考证发现 , 东汉时期杨孚的《异物志》中首次记载藿香之名;三国时期万震的《南州异物志》首次记载了藿香的用途;《名医别录》首次记载了藿香的药物功效;南北朝时期的萧绎首次在《金楼子》将藿香列于“五香条”;《日华子本草》首次记载藿香的配伍复方;宋代掌禹锡在《嘉祐本草》中首次给藿香附图;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中将藿香从“五香条”分出;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首次记载了藿香正气散;明代《本草蒙筌》首次记载藿香的伪品;《本草经疏》中首次记载了藿香的用药禁忌;清代的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中首次比较藿香与野藿香;近代曹炳章的《增订伪药条辨》首次明确“广藿香”的名称;近代陈仁山在《药物出产辨》中细化了广藿香道地产区[1


对于藿香的本草记载 , 我们还是可以先从本草巨著《本草纲目》中看看李时珍对它的综述 。 从《本草纲目》的记载来看 , 藿香最早入药的确是从《名医别录》开始的 , 对藿香的药用功效集中在“风水毒肿 , 去恶气 , 止霍乱心腹痛”;后来北宋苏颂认为藿香“脾胃吐逆为要药”;金元时期的张元素 , 认为藿香“助胃气 , 开胃口 , 进饮食”;元代医家王好古认为 , 藿香“温中快气 , 肺虚有寒 , 上焦壅热 , 饮酒口臭 , 煎汤漱之” 。 不过李时珍对于藿香的药用功效也仅仅是综述 , 并没有自己对它的独到见解 。
对于明代四大本草著作中 , 《本草纲目》也只是收录了《别录》、苏颂、张元素、王好古等关于藿香的记载 , 也无其他发挥;《本草经疏》只是记载了《名医别录》对藿香的记载 , 并没有其他发挥 。 《本草蒙筌》中一方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藿香药效的论述 , 并将藿香的作用概括为 , “理霍乱俾呕吐止 , 开胃口令饮食增;禁口臭难闻 , 消风水延肿”;不仅如此 , 还另有独到见解 , 比如“加乌药顺气散中 , 奏功于肺;加黄芪四君子汤内 , 取效在脾” 。 不仅如此 , 还提到了藿香的伪品 , “市家多挽棉花叶、茄叶假充” 。
《本草汇言》中 , 对藿香的作用也做了归纳总结 , “温中快气 , 开胃健脾之药也”;“主脾胃 , 进饮食 , 辟秽气为专用” , “凡呕逆恶心而泄泻不食” , 或者“寒暑不调而霍乱吐利” , 或者“风水毒肿而四末虚浮” , 或者“山岚蛊瘴而似疟非疟” , 或者“湿热不清而吞酸吐酸” , 或者“心脾郁结而积聚疼痛” , 这些都是“脾肺虚寒之证” , “非此莫能治也” 。 也就是说 , 在明代四大本草著作中 ,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录了历代医家对藿香的认识 , 但是对于适应症 , 还是倪朱谟的《本草汇言》更为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