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吉林振兴发展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科技助力 守护黑土粮仓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把吉林振兴发展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科技助力 守护黑土粮仓
文章图片
科技助力守护黑土粮仓
本报采访人员祝大伟
吉林省梨树县高家村 , 一块200多亩的试验田 , 在梨树县康达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青魁的心里是块宝地 。
“当年 , 这是块没人愿意种的低产田 。 ”杨青魁带领合作社尝试在这块地上采用玉米秸秆覆盖免耕的新技术 , 曾经露黄土、板结的土壤 , 如今随便一抠就能发现不少蚯蚓 。 这项新技术后来有了响亮的名称——“梨树模式” , 这块试验田则成了国内时间最长的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 。
“科技助力 , 我们连续4年实现亩产超吨 。 ”去年秋收 , 看到亩产1077.94公斤的结果 , 杨青魁感叹道 。
“梨树模式”防风固土、培肥地力、抗旱保墒、节本增效 , 已成为越来越多当地农民的共识 。
今年 , 吉林省优化提升该模式 , 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283万亩 , 适宜区域全面实施 。
近年来 , 通过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保护路径 , 吉林省探索建立了多种黑土地保护模式 。 在吉林西部的松原市长岭县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岭实验站建设了500亩示范田 , 正在示范成熟的覆沙造旱田、埋秸改良及利用重度盐碱地等技术 。
去年吉林省与中科院签订协议 , 全面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 , 将建设3个万亩级、30个千亩级示范基地和一批示范点 。 目前全省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到3.5万台 , 示范推广秸秆碎混还田近50万亩 , 相当于过去3年的总和;秸秆深翻还田近100万亩 , 比上年增加30%以上;采用米豆轮作技术150万亩、盐碱耕地治理模式30万亩以上 。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 保护好黑土地 , 意义重大 。 ”杨青魁说 。
【把吉林振兴发展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科技助力 守护黑土粮仓】《人民日报》(2022年07月17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