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肚耳|火锅一烫,“毛肚耳”变“毛肚儿”?四川科研人员培育出新的食用菌( 二 )



▲火锅里的“川皱耳1号”
“毛肚耳”背后的艰辛
“去野外寻找种质资源,也是科研人员工作的一部分。”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成员、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中心主任唐杰副研究员表示,一般都是“广撒网”,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多收集。一个菌株可能会成为一个新品种,一个新品种可能会成为一个产业。食用菌菌种就像水稻等大田作物的种子一样,不同之处是培养在试管中。业内有“一根试管一个产业”的说法。
从2017年夏天发现野生皱木耳种质,到今年夏天人工栽培出“毛肚耳”,谈到4年能出结果,陈影连说了三四遍“很幸运”。唐杰表示,目前食用菌中心保藏食药用菌6500余株,从理论上来说,就有6500余个可能。验证每个可能,对于科研人员来说,都是一条漫漫长路。截至目前,中心育成88个品种通过四川省级认定,20个通过国家级认定,大约占中心保藏株数的百分之二。
目前大家所知的羊肚菌产业的起点正是该中心。从四川理县采集梯棱羊肚菌野生资源,到驯化获得国内外首个羊肚菌新品种“川羊肚菌1号”,再到实现名贵珍稀食用菌羊肚菌的商业化栽培成功,该中心科研人员前后花了18年的时间。除了科研,一个新品种最后的走向也离不开市场的选择。对于“毛肚耳”的未来,陈影和唐杰都很有信心。唐杰介绍说,按照中国食用菌协会2019年度全国食用菌统计调查,四川食用菌产量排名全国第七,还有不小的上升空间。四川食用菌的科研力量全国排名前列,发展相关产业有技术优势,希望“毛肚耳”产业可以成为突破口,在火锅里“变身”的同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林聪
编辑 官莉
毛肚耳|火锅一烫,“毛肚耳”变“毛肚儿”?四川科研人员培育出新的食用菌】部分图片据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