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起源谁知道?春节 , 即中国农历新年 , 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 , 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 , 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春节的起源谁知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春节起源于什么时候
据记载 , 中国人春节有4000多年的历史 , 它是由中国人的崛起而来的 。在唐宇世的春节叫“载” 。名字叫“岁” , 商朝叫“祀” , 是周代的“年” 。
“年”指的是粮食生长周期的本义 , 即小米年热 , 所以春节一年一次 , 具有清丰的'含义 。另外 , 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祭祀活动 , 每年十二月春天 , 人们都会杀猪宰羊 , 祭拜祖先 , 祈求新年 , 避免灾难 。他们脸上涂着朱砂 , 穿着鸟羽毛 , 唱歌 , 吃 , 喝 。至于互相拜年吃饭 , 从汉初的《通典》记载 。
春节起源于什么朝代
有说“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 。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 , 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 。但“年”的名称出现却较晚 ,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1] 。古代帝王继位 , 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 , 往往自立历法 。年的时间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 , 一直延续到今天 。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继位 , 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 , 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 , 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 。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 , 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 , 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的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 , 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下来 。
关于春节的起源的传说故事
年兽
春节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兽(又名"年") , 头长触角 , 凶猛异常 。“夕”长年深居海底 , 每到特定的一天(现在说的除夕)才爬上岸 , 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 , 每到除夕这天 , 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 , 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 , 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 , 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 , 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 , 我一定把‘夕’兽赶走 。”老婆婆继续劝说 , 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 , “夕”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 , 门贴大红纸 , 屋内烛火通明 。“夕”兽浑身一抖 , 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 , 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 , “夕”浑身战栗 , 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 , “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 , 婆婆的家门大开 , 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夕”大惊失色 , 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 , 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 , 十分惊奇 。这时 , 老婆婆才恍然大悟 , 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 , 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 , 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 , 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广泛流传 , 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中国春节的历史由来?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
上古:有说法说尧舜时期已有类似新春的庆祝活动 , 但是未成规模 。
殷商:新春起源于殷商时期祭神、祭祖活动 。
西周:新春期间开始有农业庆祝活动 。
汉朝:形成正式新春礼仪 , 开始有爆竹 , 团拜礼仪 。官员朝贺天子 。
魏晋:开始有鞭炮 。开始有守岁习俗 。
五代后蜀:开始有春联 。
后蜀太子题写的“天地纳余庆 , 佳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朝:开始使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
明朝:朝拜太上皇 , 皇帝还要主持郊祀 。
近代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 , 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 。中国国民党曾试图废除春节 , 但不被中国人接受 , 后以失败告终 。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化大革命时期 , 中国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群众“移风易俗” , “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 。春节之际要抓革命、促生产 , 大干到腊月二十八 , 大年三十不歇脚 , 除夕吃忆苦饭 , 初一早上就出工 。春节不再放假 。全国的报纸一片响应之声 , 要求举国上下“过一个革命化春节” 。改革开放后春节休假被恢复 。
春节的寓意是终而复始 , 万象更新 , 新的轮回由此开启 。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 , 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 , 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 。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 , 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 。
在现代 , 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 , 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
春节的由来 春节的由来
春节 , 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 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 , 是农历的岁首 ,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 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 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 , 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 ,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 , 一直到正月十五 , 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 ,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 , 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 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 , 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 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 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06年5月20日 , “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 ,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 , 头长触角 , 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 , 每到除夕才爬上岸 , 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 , 每到除夕这天 , 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 , 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 , 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 , 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 , 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 , 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 , 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 , “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 , 门贴大红纸 , 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 , 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 , 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 , “年”浑身战栗 , 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 , “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 , 婆婆的家门大开 , 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 , 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 , 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 , 老婆婆才恍然大悟 , 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 , 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 , 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 , 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 , 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二、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春节 , 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祭灶 , 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 , 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
2、腊月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 , 掸尘扫房子” , 据《吕氏春秋》记载 , 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 ,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 ,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 , 清洗各种器具 , 拆洗被褥窗帘 , 洒扫六闾庭院 , 掸拂尘垢蛛网 , 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 , 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 , 并定来年祸福 , 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 , 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 , 争取好表现 , 以博取玉皇欢心 , 降福来年 。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 , 除去一年的晦气 , 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 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 , 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 , 人们都要除旧部新 , 有旧岁至此而除 , 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 , 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 , 消灾祈福为中心 。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 , 挂在人的旁边 , 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 , 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 , 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 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 , 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
守岁 ,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 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 , 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 , 从掌灯时分入席 , 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 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 , 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 , 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
爆竹 ,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 , 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 , 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 , 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 ,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 , 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 , 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人屠苏 。
千门万户曈曈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
吃年夜饭 , 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 , 阖家团聚 , 围坐桌旁 , 共吃团圆饭 , 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
给压岁钱 ,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 , 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 , 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 , 等大家都吃完了 , 由长辈发给晚辈 , 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 , 好好做人 。
祭祖 ,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 , 祭祖形式也各异 , 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 , 有的到宗祠拜祖 , 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 , 陈列供品 , 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
春节的来源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
春节的来源:上古时代人们结束一年农事后 , 新年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 , 祈求丰年 , 自古以来人们强调岁首作为一年开端的意义 。古代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 , 但还是可以从后世节仪中找到蛛丝马迹 , 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完善的过程 。
春节名字的由来: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 , 但那时并不叫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 , 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 , 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 , 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 , 为了区分农、阳两节 , 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
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 , 古时候 , 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 , 每到腊月三十 , 便窜村挨户 , 觅食人肉 , 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 , "年"到了一个村庄 , 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 , 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 , 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 , 它不知其为何物 , 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 , 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 , 只见里面灯火辉煌 , 刺得它头昏眼花 , 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 , 怕红 , 怕光的弱点 , 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 , 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
另一种说法是 ,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 , 以示风调雨顺 , 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 , 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 , 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 , 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 , 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 , 为了区分农、阳两节 , 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
春节的文化和习俗:
1.新春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 , 早在尧舜时代 , 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 。因为“尘”与“陈”谐音 , 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 , 有“除陈布新”的意思 , 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
2.贴对联、福字、门神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 , 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 , 拿着糨糊和刷子 , 往门上贴对联 , 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 。有的还横批 , 贴于门楣的横头上 , 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 。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 , 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祈求一年平安无事 , 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
3.祭祖、祭神 。
春节祭神 , 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 。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 , 但目的基本相同 , 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 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
4.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
北方大部分地区 , 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习俗 , 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 , 谁要是吃到硬币 , 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 。在江苏淮安 , 早上有吃汤团的习俗 , 河南开封一带 , 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 。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习惯 , 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
5.守岁、给压岁钱 。
除夕守岁 , 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 , 邻居朋友聚在一起 , 或者一家人在一起 , 有的打牌 , 有的看春节晚会 , 大家终日不眠 , 一起等待天明 , 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夕吃过年夜饭后 , 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 , 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 , 挂在小孩胸前 , 说是能够压邪驱鬼 。
6.燃放炮竹 。
新春来临之际 , 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 , 就是燃放爆竹 , 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 , 以示吉庆 。
7.拜年 。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 。大年初一的早上 , 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 , 走亲访友 , 相互拜年问好 , 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
春节的来历和由来是什么?春节的由来如下:
即农历新年 , 俗称过年 , 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 ,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 , 一直到正月十五 , 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历史悠久 ,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
在春节期间 , 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 , 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俗称“年节” , 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
春节风俗:
1、扫尘
“腊月二十四 , 掸尘扫房子” , 据《吕氏春秋》记载 , 我国在尧舜禹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 ,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霉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
2、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 , 各相与赠送 , 称为“馈岁”;酒食相邀 , 称为“别岁”;长幼聚饮 , 祝颂完备 , 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 , 以待天明 , 称曰“守岁” 。
3、拜年
新年的初一 , 人们都早早起来 , 穿上最漂亮的衣服 , 打扮得整整齐齐 , 出门去走亲访友 , 相互拜年 , 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 , 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 , 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 , 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 , 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
4、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 , 抒发美好愿望 , 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 ,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 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 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
春节的来历是什么?
春节的来历:
春节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 。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 , 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 , 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动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 , 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 , 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 , 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 , 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 , 二是祖先信仰 。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 , 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 , “斗柄回寅”为岁首 。“斗柄回寅”大地回春 , 终而复始 , 万象更新 , 新的轮回由此开启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 , 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 , 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 。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 , 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 。
百节年为首 ,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 , 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据不完全统计 , 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
【中国春节的历史由来 春节的起源英语介绍】关于春节的起源和春节的起源英语介绍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 , 尽在 www.hubeilong.com
- 哈佛大学如何申请 申请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条件
- 山怀咏春古诗,咏春古诗带拼音图片
- 金三角是指位于东南亚的什么边境地区 金三角是指位于东南亚的什么边境地区的三角地带
- 拜登竞选时曾誓言“要让沙特王室成为国际社会的贱民”,这是怎么回事 拜登当选总统
- 不锈钢的主要组成元素占比,2205双相不锈钢的化学成分
- 严密隔离,严密的近义词
- 望的成语接龙,摘的成语
- 买的部首,桌的部首和组词
- 都怎么写笔画,姓翟的翟怎么写
- 金锣老板周连奎,周连奎临沂哪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