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马铃薯 健康 美食
联合国最近一项调查表明 , 到2100年 , 全世界人口将增加到105亿 , 可能导致粮食危机 。而有的科学家认为 , 到那个时候 , 最有可能帮助人类渡过危机的就是那貌不惊人、我们天天见到的马铃薯 。作为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的全球第四大重要粮食作物 , 马铃薯不仅有着广泛的种植面积 , 而且拥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 至今已经成为各国饮食和烹饪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大约公元前200年 , 秘鲁印加古国的印第安人最早开始种植马铃薯 , 还给其取名“papa”(音“爸爸”) 。西班牙殖民者1537年首先在安第斯山脉的村庄里“发现”了马铃薯 , 并将马铃薯带回欧洲 , 1565年传到英国爱尔兰 。1621年马铃薯传入北美洲 , 然而直到美国外交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法国发现了马铃薯 , 马铃薯才得以在美国流行起来 。1802年 , 托马斯•杰斐逊总统在白宫用炸薯条招待客人 , 自此 , 炸薯条进入美国 , 并经过之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 迅速成为全美国最普遍的马铃薯烹饪方式之一且随着美式快餐在全球的兴起而流行 。
说起薯条在美国的兴起 , 其实也是颇具传奇色彩: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 驻扎在法国的美国士兵在食用了当地的炸马铃薯后 , 对这种独特的烹饪方式赞不绝口 , 因而在战争结束后把这种马铃薯的食用方法带到了美国 , 薯条很快就融入了美国饮食文化并迅速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 。时至今日 , 薯条以其酥脆香醇的口感和食用方便等特点享受着各国消费者宠爱的同时也构成了独特的消费文化 。雄厚的科研力量和高度的机械化为美国马铃薯的种植和改良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 也成就了美国马铃薯在全球超然的地位 。
在欧洲 , 人们对马铃薯的钟爱可谓达到了极点 , 对马铃薯也有许多亲昵的称呼:法国人称它为“地下苹果”;德国人称它为“地梨”;俄罗斯人称它为“第二面包” 。在我国 , 马铃薯也有不少美称:东北人叫它“土豆”;西北人叫它“洋芋”;华北地区叫它“山药蛋”;江浙一带叫它“洋番芋” 。不同的称呼却反映了各国人民对马铃薯共同的钟爱 , 究其原因 , 离不开马铃薯自身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烹调文化 。在中国 , 马铃薯可以说是非常常见的菜品;在地球的另一端 , 马铃薯的做法也是多种多样 , 比较有名的像土豆饼、土豆泥、土豆汤等也都是日常家庭食谱的主打菜肴 。同一颗星球下的同一种果实却能造就如此迥然不同的烹调文化 , 这不能不说是马铃薯创造的奇迹了 。尽管东西方在马铃薯的食法上大相径庭 , 然而在世界各国几乎都可以看到用马铃薯做成的菜肴 , 马铃薯可谓当之无愧的“改变世界的魔幻美馔” 。
时下 , 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 , 越来越多的美食爱好者开始尝试将东西方饮食文化更好的融合 , 于是 , 更多“个性化”的菜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步入了我们的餐桌 。至于原料方面 , 诸如美国薯星和长薯饼等广为国内消费者接受的马铃薯制品在国内的许多大型超市如家乐福、麦德龙、易初莲花等的货架上都可以轻易找到 。下面 , 笔者就为大家推荐两款由美国马铃薯协会提供、称的上中西合璧的马铃薯菜谱 , 闲暇时不妨一试身手 。
名称:营养薯香麦粒
特色:五谷杂粮本是素雅的食品 , 然而和薯星在油中滚过一次 , 再加上各色美味原料的陪伴 , 这本来清素之食这下真算得上锦上添花了!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准备时间:10分钟 , 烹饪时间:15分钟 , 份量:2人
用料:美国薯饼5片 , 肉馅250g , 葱花20g , 面粉适量 , 鸡蛋1个 , 盐1茶匙(5g) , 鸡精1茶匙(5g) , 油500ml(实耗75ml)
做法:
1. 将肉馅拌上盐、鸡精、葱花、鸡蛋用力搅拌均匀 , 使肉馅上劲 。面粉加水调成糊状 。
2. 美国薯饼切斜刀 , 一分为二成小三角美国薯饼 , 将肉馅抹在切成小三角的美国薯饼上 , 挂上面糊 。
3. 锅中油烧热 , 放入挂好糊的美国薯饼 , 待美国薯饼炸至金黄色 , 捞出沥油装盘即可 。
小贴士:
1. 面糊不要调得太稀 , 以免原料挂糊挂不上 , 最后导致薯饼和肉馅分开 。
2. 马铃薯中含有丰富的钾、维生素b6、c , 对人体益处多多 。
【马铃薯健康美食趣谈】
- 孩子应少吃话梅肉
- 10分钟早餐让你变窈窕
- 身体缺乏营养的六大健康信号
- 与早餐有关的健康隐患
- 睡前最好不要喝牛奶
- 健康花草茶的DIY手册
- 秋季饮青茶 茶香识健康
- 饮食小习惯带来大健康
- “多事之秋”怎样吃出健康
- 夏季吃辣讲究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