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高千丈的下一句

谁知道关于中国文字的谚语,句子也行!!农业谚语


雨水与农业

春雷响,万物长 。
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
立春三场雨,遍地都米 。
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 。
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 。
麦怕清明连夜雨 。
夏雨稻命,春雨麦病 。
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 。
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
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
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
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
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 。
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
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 。
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
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 。
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 。
秋禾夜雨强似粪,一场夜雨一场肥 。
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 。
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 。
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 。
处暑下雨烂谷箩 。



生活谚语


吃一堑,长一智 。

人穷只怕志气短 。

前人栽树后人凉 。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

不见高山,那知平地 。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

严以责己,宽以待人 。

滴水成河,粒米成箩 。

算算用用,一世勿穷 。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

养儿防老,积谷防荒 。

远亲不如近邻好 。

鳑鲏鱼也要留三寸肚肠 。

天下呒难事,只怕有心人 。

人望高处走,水向低处流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

相骂无好言,相打无好拳 。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


劝诚谚语

高价买诚实,永远也值得 。——谚语

人之真诚或虚伪,不能隐蔽 。——谚语

欺诈可能有用,诚实却是上策 。——谚语

说真话的人,才算忠诚 。——谚语

语言是真的好,狐皮是红的好 。(蒙古)
只有心里的话,才能打动别人的心 。(阿拉伯)
一句实话能把迷路的人送出深山 。(古巴)
诚实人的话等于契约 。(美国)
心里没有鬼的人敢讲实话 。(伊朗)
心和嘴不应该分家 。(苏联)
真心实话连傻瓜也会竖起耳来听 。(土耳其)
直言不讳不算过错 。(莫桑比克)
命运不会屈辱说真话的人 。(土耳其)
说好的不要锦上添花,说坏的不要节外生枝 。(拉丁美洲)
宁要实话粗一点,不要谎言象得很 。(英国)
宁愿听痛苦的实话,也不要靠说假话求开脱 。(阿拉伯)
牛马羊群肥壮的好,品质性格诚实的好 。(鄂温克族)
一个阴险的人有四十个心眼,四十个诚实的人只有一个心眼 。(维吾尔族)
布用线缝,木用胶粘,心用诚连 。(藏族)
买马要试步伐,看人要看心眼 。(珞巴族)
说话要诚实,办事要公道 。(藏族)

有关学习的谚语
1.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
2.读一书,增一智 。
3.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
4.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
5.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
6.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
7.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
8.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
9.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
10.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
11.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
12.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
13.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
14.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
15.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缅甸谚语)
16.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 。(英国谚语)
17.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 。(欧洲谚语
回答者:好风送我上青云 - 经理 五级 7-31 09:50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

◆久住坡,不嫌陡 。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

◆经得广,知得多 。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

◆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

◆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

◆一理通,百理融 。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

◆人怕理,马怕鞭 。

◆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

◆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 。

◆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 。

◆天下的弓都是弯的,世上的理都是直的 。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

◆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

◆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说横话 。

◆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 。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

◆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

◆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

◆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

◆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

◆有理说实话,没理说蛮话 。

◆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

◆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

◆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 。

◆有理不可丢,无理不可争 。

◆有理赢,无理输 。

◆有理摆到事上,好钢使到刃上 。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

◆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 。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

◆吃人的嘴软,论人的理短 。

◆吃要吃有味的,说要说有理的 。

◆会走走不过影,会说说不过理 。

◆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 。

◆灯不亮,要人拨;事不明,要人说 。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

◆好人争理,坏人争嘴 。

◆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

◆好酒不怕酿,好人不怕讲 。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

◆走路怕暴雨,说话怕输理 。

◆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

◆理不短,嘴不软 。

◆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 。

◆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 。

◆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 。

◆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

◆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 。

◆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

◆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

◆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

◆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 。

◆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

◆人有志,竹有节 。

◆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 。

◆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

◆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 。

◆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 。

◆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

◆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

◆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

◆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

◆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

◆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

◆小人记仇,君子长志 。

◆不怕路长,只怕志短 。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

◆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

◆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

◆不磨不炼,不成好汉 。

◆木尺虽短,能量千丈 。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

◆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

◆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钢 。

◆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 。

◆水往下流,人争上游 。

◆只要自己上进,不怕人家看轻 。

◆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 。

◆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无成 。

◆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 。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

◆鸟往明处飞,人往高处去 。

◆生人不生胆,力大也枉然 。

◆宁可身冷,不可心冷;宁可人穷,不可志穷 。

◆宁可身骨苦,不叫面皮羞 。

◆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

◆宁做穷人脚下土,不做财主席上珍 。

◆宁愿折断骨头,不愿低头受辱 。

◆宁给好汉拉马,不给懒汉作爷 。

◆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 。

◆宁吃开眉粥,不吃皱眉饭 。

◆宁肯给君子提鞋,不肯和小人同财 。

◆宁打金钟一下,不打破鼓千声 。

◆宁叫钱吃亏,不叫人吃亏 。

◆宁死不背理,宁贫不堕志 。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

◆有上不去的天,没过不去的关 。

◆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

◆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 。

◆好汉凭志强,好马凭胆壮 。

◆好汉不吃闷头亏,好鸟不钻刺笆林 。

◆好汉做事干到底,好马登程跑到头 。

◆好男不争财和产,好女不争嫁时衣 。

◆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拔就亮 。

◆志高品高,志下品下 。

◆走路不怕上高山,撑船不怕过险滩 。

◆男人无志,钝铁无钢,女人无志,乱草无秧 。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

◆谷要自长,人要自强 。

◆没有锯不倒的树,没有敲不响的钟 。

◆穷莫失志,富莫癫狂 。

◆穷人不攀高亲,落雨不爬高墩 。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

◆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眼前 。

◆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 。

◆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 。

◆树老根子深,人老骨头硬 。

◆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

◆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心不发达 。

◆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猫骑兔 。

◆胆大走遍天下,胆小寸步难行 。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

◆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 。

◆菜无心必死,人无心必亡 。

◆菜能吃,糠能吃,气不能吃;吃能让,穿能让,理不能让 。

◆猛虎不处劣势,雄鹰不立垂枝 。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

◆愁人苦夜长,志士惜日短 。

◆愿为众人死,不为一人亡 。

◆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

中国俗语【树高千丈的下一句】威武面前不屈膝,困难面前不折腰 。
002 住在山里不怕坡陡 。
003 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上不去的山 。
004 不怕百战失利,只怕灰心丧气 。
005 一发如雷,一败如灰 。
006 兵败如山倒 。
007 失败得教训,成功获经验 。
008 失败不要垂头丧气,胜利不要得意忘形
009 失败是成功之母 。高不过脚底板 。
010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斧快不怕木柴硬 。
011 不怕风雨的牧民,羊群为他歌唱 。
012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013 困难象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
014 困难常常有,千万别低头 。
015 迎着困难走,困难化不流 。
016 别困河深不渡河,别因困难不进取 。
017 钢铁怕火炼,困难怕志坚 。
018 环境困不住志士 。
019 山高挡不住愚公,困难吓不倒英雄 。
020 暴风吹不倒昆仓山,困难吓不倒英雄汉 。
021 大海不怕雨水多,好汉不怕困难多 。
022 懦夫把困难看作沉重的包袱,勇士把困难化为前进的阶梯 。
023 不要因为困难就失去勇气,困难常常是长志气的根子 。
024 风浪里试舵手,困难中识英雄 。
025 好汉面前无困难,困难当中出英雄 。
026 经不起风吹浪打,算不得英雄好汉 。
027 困难是懦夫回头的起点,也是勇士前进的起点 。
028 创亦难,守亦难,知难不难 。
029 你如果遇到困难,请你不要叹息;正如月亮遇到日蚀,只是暂时的 。
030 船破有底,底破有三千竹钉 。
031 船破有帮,帮破有底 。
032 困龙也有上天时 。
03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034 银河纵隔断,自有鹊桥通 。
035 要想找到珊瑚和玛瑙,就得下到大海里边;要想找到宝石和碧玉,就得翻过万千山 。
036 胜利是克服了无数困难取得的
037 不顶千里浪,哪来万斤鱼 。船乘风破浪才能前进;人克服困难才能生存 。不登高山,不显平地 。不到高山,不知平地 。

比较全的:

二字俗语
行家 流言 眼气 旮旯 惧内 免活 冒尖 亮相 滚蛋 较真 吃香
老练 白吃 白条 丢脸 草包 哭穷 小气 谋生 没得 晒台
三字俗语
清一色 打光棍 巴不得 老一套 不明白 小老样 绊脚石 丢面子
假斯文 倒插门 有气派 千里眼 打算盘 过日子 吃不准 要面子
想当初 老一套 书生气 不正派 不服气 差不多 一面倒 说大话
吃不消 钻空子 走着瞧 走时气 摸不准 明摆着 不公道 讲空话
露一手 留后路 不中用 卖人情 不开眼 吃不消 想不开 不留神
不出息 不露脸 虎着脸 不大离 靠得住 看不出 别难过 吃得开
不老实 不争气 顺口溜 玩得转 出洋相 怪不得 干瞪眼 关系户
门外汉 不够格 老相识 怕动弹 没本事 闲不住 不内行 不乐观
等于零 吃老本 死胡同 不二价 看不开 吃不开 小聪明 死对头
出外快 划得来
四字俗语
人要衣装 土洋结合 进口组装 没事找事 亲上加亲 行伍出身 一肚子草 故意作对
看得过去 死得其所 手下留情 插翅难飞 不讲面子 不要胡来 见不得人 说得过去
共同语言 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 有两下子 不要胡来 好者为乐 面上无光 顶头上司
小人之见 嘴上一套 没得说的 分勿清爽 年轻最嫩 死得着了 一行一户 假装在行
二话不说 说话带刺 念念有辞 死要面子 不见不散 从小看大 点火就着 婆婆妈妈
话说回来 装模作样 拉人下水 光杆司令 实在是高 相互拉扯 脸上无光 有伤风化
有伤和气 入门见喜 话里有话 贫不择妻 吊儿锒铛 模样大方 说话算数 天王老子
见好就收 说个没完 没老没少 俗气得很 说话嘴冷 弄不过去 远在天边 近在眼前
大清巴早 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 老不正经 隔三差五
五字俗语
硬着头皮上 花钱买气受 大小是个头 不打不成交 跟人过不去 天生的一对 八九不离十 眼不见为净
老来这一套 一代传一代 明知山有虎 拉拉不下脸 有劲没处使 旧瓶装新酒 不看不知道 公说公有理
不打不相识 吃软不吃硬 秀才不出门 硬着头皮上 一报还一报 高低不答应 不服也得服 有话讲当面
少来这一套 说话兜圈子 把话说回来 真人不露相 无巧不成书 多没有意思 大眼瞪小眼 话不说不明
要钱不要脸 能上不能下 水火不相容 不是吃素的 操心不禁老 货卖一张皮 有点飘飘然 花钱买罪受
没用的东西 不放在眼里 别动手动脚 相当有一套 人多点子多 全凭嘴一张 到底是好人 不吃白不吃
一报还一报 官身不由己 打开话匣子 别来这一套 顾头不顾尾 有嘴就有路 嘴皮上功夫 未必不知道
瞒上不瞒下 人小心不小 还是老样子 同行是冤家 说不到一块 人生地不熟 对事不对人 包在我身上
好说不好听 曲里拐弯儿 大人有大量 两个狗东西 打虎亲兄弟 功夫不过关
六字俗语
与别人不相干 捆绑不成夫妻 名不正言不顺 活着干死了算 大白天说梦话
一条道走到黑 天不会塌下来 不要不好意思 先小人后君子 欠了一屁股债
人不知鬼不觉 一口吃个胖子 干打雷不下雨 说到哪里去了 水里来火里去
暗地里下刀子 一回生二回熟 想到一块去了 说时迟那时快 门难进面难看
干得相当出色 明人不用细说 快一点好不好 为下一代着想 有过之无不及
前有车后有辙 满嘴里跑火车 以失败而告终 做最坏的打算 不是省油的灯
话说到点子上 背后搞小动作 有点瞧不起人 文不文,武不武 拉出来,打进去
头发长见识短 不幸中之大幸 永世不得超生 吹得天花乱坠 阴一套暗一套
摸着石头过河 上有老下有小 耳闻不如一见 上气不接下气 跟别人过不去
有意跟你作对 生意不在早晚 打心里不愿意 有话往肚里咽 说得天花乱坠
眼不见心不烦 过一天算一天 光天化日之下 横考虑竖考虑 见凡人不说话
前言不搭后语 生命在于运动 高不成低不就 不是长久之计 死无葬身之地
话不能这么说 见啥人说啥话 咽不下这口气 抓一把扬一把 生怕人家知道
丑话说在前头 是非自有公论 不要不好意思 气不打一处来 说不出的高兴
吃不了兜着走 没有共同语言 不显山不露水 有个三长两短 活到老学到老
走那步说那步 不是平处落的 一本难念的经 不可同日而语 绝非等闲之辈
一步一个脚印 有钱的是爷爷 没钱的是孙子 空有一手绝活
七字俗语
满股文章不充饥 心有余而力不足 头发胡子一把抓 大人不记小人过
说得有鼻子有眼 不是冤家不聚头 鼻子底下就是路 人不出门身不贵
那壶不开提那壶 猜个八九不离十 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
功夫不负有心人 没有办法的办法 不好意思说出口 脸朝黄土背朝天
老虎屁股摸不得 生怕别人不知道 打开窗户说亮话 有过之而无不及
说不出来的高兴 身在福中不知福 书到用时方恨少 往自己脸上抹黑
大丈夫能屈能伸 置于死地而后生 大人不见小人怪 从眼皮底下溜走
这一下子可完了 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句话不离本行 矮子肚里疙瘩多
一人做事一人当 不看僧面看佛面 强中自有强中手 英雄难过美人关
有情人终成眷属 置之生死于度外 一口吃个大胖子 面不改色心不跳
得饶人处且饶人 东方不亮西方亮 一朝天子一朝臣
八字俗语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自家人不说客套
话走到哪儿,算到哪儿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这一回胜过那一回 会干的不如会说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十字俗语
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生活谚语


吃一堑,长一智 。

人穷只怕志气短 。

前人栽树后人凉 。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

不见高山,那知平地 。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

严以责己,宽以待人 。

滴水成河,粒米成箩 。

算算用用,一世勿穷 。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

养儿防老,积谷防荒 。

远亲不如近邻好 。

鳑鲏鱼也要留三寸肚肠 。

天下呒难事,只怕有心人 。

人望高处走,水向低处流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

相骂无好言,相打无好拳 。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

谁能告诉我100个谚语?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
中国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

◆久住坡,不嫌陡 。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

◆经得广,知得多 。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

太多了 。。。省略 。。。
由来 例: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 。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 。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 。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 。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 。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 。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 。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 。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 。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 。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 。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 。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 。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 。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 。”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 。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 。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 。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 。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 。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

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
回答者:三叶す草草 - 试用期 一级 9-5 19:01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0% (0) 不好
100% (1)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good
评论者: TTISME1 - 魔法学徒 一级

thank you
评论者: TTISME1 - 童生 一级


评论者: 452846373 - 试用期 一级

更多>>
其他回答共 2 条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 。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 。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 。“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 。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 。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 。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 。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 。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 。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 。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 。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 。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 。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 。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 。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 。(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 。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 。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 。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 。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 。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 。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 。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 。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 。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 。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 。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 。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 。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 。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 。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 。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 。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 。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 。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 。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 。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 。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 。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 。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 。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 。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 。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


懒婆娘的裹脚 --。

在一般的语言中 。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 。《旧唐书 。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 。如《战国策 。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 。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 。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 。"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 。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 。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 。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

第一,谐音类 。如:
空棺材出葬 -
小葱拌豆腐 -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 。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 。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

第二,喻事类 。如:
弄堂里搬木头 -
冷水发面 -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 。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

第三,喻物类 。如:
秋后的蚂蚁 -
棋盘里的卒子 -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 。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

第四,故事类 。如
楚霸王举鼎 -
曹操吃鸡肋 -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 。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 。如
纸糊的琵琶 -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
回答者:kgdxk - 董事长 十六级 9-5 18:49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

◆久住坡,不嫌陡 。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
回答者:1993陆陆 - 秀才 二级 9-5 19:28

谚语水流千年归大海的下半句是什么水流千遭归大海,桃花依旧少年时

金窝银窝歇后语下一句1.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
2.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3.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4.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6.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7.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十年树木,的下一句是什么?树高千丈,的下一句是什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拼音】:shí nián shù mù,bǎi nián shù rén
【释义】:树:培植,培养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 。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读 音】shù gāo qiān zhàng,yè luò guī gēn
【释 义】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 。比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最终还是要回归故土 。

“十年树木”的下一句是什么?“树高千丈”的下一句是什么?

树高千丈的下一句

文章插图

1、“十年树木”下一句是“百年树人” 。2、“树高千丈”下一句是“叶落归根”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比喻要使小树成为木料需要很长的时间 。而培养一个人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是个长久之计,并且十分不容易 。因此,这句话寓意着国家、民族、家庭只有做好人的培育,才能得以接续、繁衍、传承 。古人云:江山代有后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 。这样人类才能永续繁衍、生生不息 。读音:shí nián shù mù,bǎi nián shù rén 。该句出自《管子·权修 第三》,节选文段如下:“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 。”译文为:要为一年作打算,最好栽种谷物;要为十年作打算,最好栽种树木;而要为长远打算,不如培养人才 。种谷物,种一次有一次的收获;种树木,种一次有十次的收获;培养人才,却可以得百倍的回报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道家著作,当时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 。《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2、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意思是: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 。比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最终还是要回归故土 。根的意思是:代指家乡树叶从树根生发出来,凋落后最终还是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 。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家乡 。读音:shù gāo qiān zhàng,yè luò guī gēn 。该句出自《平妖传》第八回 。节选文段如下:“常言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小厮怕养不大 。若还长大了,少不得寻根问蒂,怕不认我做外公么 。”
树高千丈下一句是什么?-树高千丈 叶落归根


意思是树叶从树根生发出来,凋落后最终还是回到树根

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

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本乡 。

树高千丈 落叶归根,下联是什么就这两句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编辑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意思是: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 。比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最终还是要回归故土 。【词 目】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读 音】shù gāo qiān zhàng,yè luò guī gēn【释 义】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 。比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最终还是要回归故土 。【出 处】《平妖传》第八回:“常言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小厮怕养不大 。若还长大了,少不得寻根问蒂,怕不认我做外公么 。”【示 例】古人有言:‘~ 。’卿家若然思念家乡,某家差人送你回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