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铜仁日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菜坨片区群众修建蓄水池 。
文章图片
工作队与群众一起寻找水源 。
阅读提示
泉口镇名自“泉井九口”历史 , 镇政府所处为全镇洼地 , 溪流汇集 , 常有雾罩萦绕 , 钟灵毓秀 。
全镇最西边的行政村 , 坐落于海拔1200米处 , 属典型山地村 。 或许喊岩门、大土更贴切 , 这个村却偏偏叫水塘村 。 尽管作为万亩草场核心区 , 该村天高云淡、牛马成群、风景旷美 , 但“水塘”在哪里?
水塘村9个组 , 基本沿山脊分布 , 因位置高 , 水源点更耐不得长旱 。 老人们说 , 自建村以来 , 每年都要跟干旱卯起 。 “最旱那年 , 长旱73天 。 苦啊!”
脱贫攻坚期间 , 泉口镇党委、政府围绕道路、房屋、饮水推进基础设施大提质 , 在极短的时间内 , 翻开了水塘村生活新篇章 。 扭开水龙头 , 汩汩清水涌出来 , 用水便利为群众省去了很多烦恼 。
如今 , 面对旱情 , 水塘也能从容应对了 。
德江县泉口镇水塘村地处偏远 , 气候高寒 , 每年有1个月左右的凝冻期 , 也有1个月左右的旱季 。 凝冻期 , 不出门 , 刚好窝在家里“围炉欢颜”;旱季 , 缺水用 , 乡亲们就要想法子“解渴” 。
“斥责”
2021年7月15日 , 旱季刚开始不久 , 水塘长单组出现供水不正常的情况 。
因家里只有老母亲一人留守 , 饮水困难 , 外出群众田军在该组微信群里公然斥责村干部不管事 。
彼时 , 该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全体干部正在村委会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讨论如何提升“3+1”保障 , 看到信息后纷纷“气得冒烟” 。 冷静下来 , 大家都认为缺水是事实 , 怪不得群众情急 。
工作队迅速拿出方案 , 连夜安排好应急措施 。
第二天 , 一辆安装有储水袋的三轮车送水到村委会 , 向周围群众分水;工作队组织群众将闲置的1万升容量蓄水桶推到较高位置 , 想办法抽水进去再送出来保障供水 , 应一时之急 。
“斥责风波”很快平息 , 仿佛从未发生 。 旱情也在持续20天后 , 被一场大雨终结 , 全村各组各户饮水恢复正常 。 饮水安全保障 , 则成为工作队越加关注的一环 。
脱贫攻坚期间各项工作做得相对扎实 , 群众对干部有感情、满意度高 。 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 , 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责任压在铜仁日报社派出的水塘村驻村第一书记任恩多的心头和肩头 。
向报社领导汇报饮水安全村情、问题解决跟进情况;向泉口镇责任部门寻求帮助、到上级部门申请项目;走进组组户户听取民声、跟群众跑遍每一个水源点……“安全饮水这一项 , 需要我们做的 , 还有很多 。 ”
“升格”
2022年伊始 , 水塘村菜坨组、老屋基组片区外出人员陆续返乡 , 生活用水量持续增大 。 片区组长、群众代表向工作队申请解决用水紧张问题 。
问题迫在眉睫 。 不想办法解决 , 就对不住群众的期盼 。
不行!遇到问题 , 直面问题 , 解决问题 , 才是乡村振兴干部应有的态度!
经过一块砖头、一袋水泥、一方砂石、一米水管的仔细测算 , 把1分钱掰成2分钱甚至5分钱用 , 报社解决的第一书记办公经费被用在了解决供水不足的“刀刃”上 。 办公资金购买物资 , 群众则投工投劳 。
“这个水好多年了 , 从来没有干断过 , 最小时也有小拇指那么大一股水 。 ”有了老组长罗时江和几名群众代表打包票 , 项目很快实施 。 该片区陆续投入120个人工 , 完成了新水池建设、新管路铺设 , 把基本保障升格为完全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