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字格”里成就创新“大文章”( 二 )


合作社的相关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 , 6月份平贝收获后 , 与其他农户一比 , 平贝鳞茎病害损失降低5%~10% 。 按产量6~8斤/平方米、15元/斤计算 , 增收达100万元以上 。 铁力镇平贝种植面积在3000亩以上 , 仅此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 预计可为当地增收千万元 。
就地取“才”:
变“输血”为“造血”
“50头猪 , 死了大半……”王道江原是亚布力林场的一名普通职工 , 后转型养猪 。 第一次养猪虽以失败告终 , 但他并没有放弃 , 去年年初 , 他参与了当地三家养殖合作社的经营管理 , 获得了很好的收益 , 成为当地生态养猪的带头人 。
亚布力林业局董事长任立权发现 , 很多养殖户同王道江一样 , 急需技术支持 。 于是2020年末 , 邀请东北农业大学副教授刘洪贵等专家 , 积极培训养殖户 。
依托亚布力林业局有限公司 , 东北农业大学在青云林场内建立的“黑龙江亚布力生猪科技小院” , 于去年9月获国家批准建立 。 针对北方气候寒冷 , 猪舍内高湿、空气质量差等普遍性问题 , 以刘洪贵为首席专家的“科技小院”创建了北方寒区生猪特有的福利饲养模式及体系 , 大受养殖户欢迎 。
“我们不仅要送技术上门 , 更要就地取‘才’ , 变‘输血’为‘造血’ 。 ”这成了刘洪贵心中的执念 。
于是 , “科技小院”一方面在养殖基地进行科技养殖示范;另一方面 , 积极组织繁殖育种、营养、疾病防控及饲养管理等领域的专家 , 对养殖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 通过点对点、点对面的技术指导 , 实现了与养殖户有效对接 , 打通了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 加之网络授课 , 截至目前 , 已培训超600人次 。
在“科技小院”的现场指导及示范下 , 去年全镇15个林场启动了生猪养殖项目 , 创收近600万元 。 此外 , “科技小院”还针对2个养殖合作社 , 给予圈舍建设工艺及养殖技术管理指导 , 目前 , 生猪已接近出栏 , 预计可创收近300万元 。
热爱“三农”:
在田间大地成就的文章更有价值
“科技小院”是一种集农业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新模式 , 把研究生长期派驻到生产一线 , 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 实现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 。
据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刘世英介绍 , 目前该校建设的10个“科技小院” , 针对大豆、水稻、马铃薯、小浆果 , 以及生猪等种植、养殖产业提供服务 。 截至目前 , 已有21名研究生在各“科技小院”内开展科研活动 。
刘佳俊是园艺专业的博士后 。 作为“科技小院”的成员 , 感触颇深:“种地我们比不过农民 , 他们种了一辈子 , 靠的是经验 , 但我们掌握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 , 二者融合 , 才能推动农业发展 。 ”
“在田间大地成就的文章 , 更有价值 。 ”刘洪贵告诉采访人员 , “生猪科技小院”自成立以来 , 入驻研究生8人 , 团队发表相关论文10篇 , 发明专利1项 。
“科技小院”受到普遍点赞 。 彭显龙表示:“‘科技小院’引领研究生们深入农业一线和产业前沿 , 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 , 得到的技术更有针对性 。 这不仅有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 更有示范推广的意义 。 同时 , 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热爱‘三农’意识 , 为乡村振兴建功立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