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出自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评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全诗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2.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
3.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 。“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
4.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白日放歌须纵酒后面一句是什么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出自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原文如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白话文释义: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河南、河北的大片土地相继被官军收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的意思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翻译:在剑外忽然听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时悲喜交集,眼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再看看妻子儿女,忧愁哪里还在,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到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我立即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随即又奔向洛阳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喜极而泣 。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作者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 。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 。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今译】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乍听到喜讯止不住的泪水就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老伴和孩子的那里还有一丝忧伤,胡乱收拾着诗书高兴的快要欣喜若狂了 。大晴天里引吭高歌呵而且须纵情饮美酒,这大好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顺流而下到巫峡,然后一过襄阳就直接转向那久违的洛阳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白日放歌须纵酒,下一句是?题目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白日放歌须纵酒下一句是什么白日放歌须纵酒下一句是:青春作伴好还乡 。
出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白日放歌须纵酒下一句 。来自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全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白日放歌须纵酒 下一句是什么?这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白日放歌须纵酒下一句是什么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白日放歌须纵酒”下一句是什么?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传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白日放歌须纵酒下一句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青春作伴好还乡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唐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 。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
白日放歌须纵酒下下一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后句是什么?∞白日放歌须纵酒后句是青春作伴好还乡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白话译文:
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 。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
白日放歌须纵酒下句白日放歌须纵酒下句是青春作伴好还乡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白话译文:
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 。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句是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句是:青春作伴好还乡 。
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诗句 。
全诗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谁知道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什么?【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什么】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 一年好景君须记的下一句
- 光纤放大器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配套光纤管使用 光纤放大器怎么用
- 认筹和购房合同名字必须一致吗
- 止回阀必须安装在泵的出口、出口控制阀之前的位置 止回阀安装位置在哪里
- 泰安太阳部落游玩须知 泰安太阳部落景区介绍
- 桃文化博览园 中国桃文化博物馆参观须知
- 画唇妆的必须用品有哪些
- 2022郴州省考核酸检测必须在郴州做吗 回湖南郴州市过年要做核酸检测吗
- 是的我必须舒服
- 巨型黑章鱼的触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