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智能健身、与教练“云上见” 今天你在哪里健身?

今天 , 你在哪里健身
本报采访人员 刘 蓉
9月19日 , 深圳 , “90后”图书编辑钟宁约上跑友们一起 , 开始了21.1公里的长跑 。 9月份 , 算上线上无氧运动和线下跑步的时间 , 钟宁已累计运动3144分钟 。
如今 , 像钟宁一样热爱运动的人越来越多 。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 截至2020年 , 中国体育消费总规模达1.5万亿元 ,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为4.35亿人 , 比2019年增加2700万人 。
“体育健身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广泛 , 这给健身市场带来了发展空间 。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经济学系主任李艳丽说 。
从俱乐部到工作室
在位于北京丰台区的中田健身工作室 , 来健身的丰台区马家堡街道居民杨萱告诉采访人员:“我之前在健身俱乐部健身 , 只是用用跑步机、上上团课 , 缺少针对性的训练 。 ”在反复考察之后 , 她选择了这家工作室:“连锁店价格全国统一 , 场地相对宽敞 , 而且是一对一的私教 , 适合我这样的健身‘小白’ 。 ”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从传统大而全的健身俱乐部中抽身 , 走进了小而精的健身工作室 。 采访人员搜索发现 , 仅在北京地铁10号线草桥站到角门西站1.5公里的距离内 , 就分布着9家健身工作室 。 其中 , 位于角门西站旁边的时代风帆大厦里 , 私教工作室多达6家 。 采访人员走访发现 , 这些工作室通常配备有4名至6名教练 , 场地相对于动辄上千平方米的健身俱乐部更为小巧 , 通常在200平方米左右 , 收费为每节课250元至350元不等 。 一次性买的课程越多 , 单节课的价格越便宜 。
在训练模式上 , 工作室摒弃了传统健身俱乐部一对多的模式 , 变成了一对一的“私人定制” , 教练会为每个学员制定专门的计划 , 并根据学员情况对课程进行随时调整 。 “我还会督促学员把一日三餐的照片按时发给我 , 从而在热量摄入方面为学员提供相应指导 。 ”私教杨晓倩告诉采访人员 。
疫情期间 , 传统的健身俱乐部受到很大冲击 。 一部分原因是面积大带来的房租成本和教练多产生的人力成本更多;另一个原因是健身俱乐部更容易形成人员聚集 。 “疫情期间 , 最先关闭的是带泳池的健身房 , 其次是大型不带泳池的健身房 。 工作室因为人流量小 , 反而更容易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条件下生存 。 ”李艳丽认为 , 运营机制更灵活、针对的细分市场人群更精准、客户黏性更强等也是健身工作室的优势 。
与教练“云上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 , 由于健身场地和个人活动范围受到诸多限制 , 很多像钟宁一样有健身基础的人选择居家健身 。
北京的健身爱好者张浩告诉采访人员 , 疫情前他在一家健身工作室上了近一年的私教课 , 对无氧运动有了一些了解 。 “其实好多动作都是重复性的 。 现在 , 我一周大概有四五天都跟着线上课程运动 , 效果也不错 。 ”张浩说 。
据了解 , 目前比较流行的运动APP有Keep、咕咚、乐动力、悦跑圈等十几款 。 这些APP不仅有种类丰富的专业运动课程 , 还有打卡、社区等互动功能 , 吸引了不少用户 。
“无论线上线下 , 所有的运动方式都是有益的 , 关键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 很多自重锻炼、小力量练习都可以居家开展 , 方便有效 。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授、运动营养工程中心主任邱俊强说 。 一个瑜伽垫、一身运动服装 , 是居家健身的标配 。 相对于每月动辄几千元的健身工作室 , 居家健身的成本大大降低 。 线上运动APP为吸引用户 , 都提供了高质量的免费课程 。 即使是收费课程 , 也比健身俱乐部和健身工作室便宜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