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总结】一 , 饮食观念不同 , 比如西方人侧重营养 , 中国人注重美味 。
二 , 饮食方式不同 , 比如西方人侧重交谊 , 中国人注重气氛和愉悦 。
三 , 饮食习惯不同 , 比如西方人习惯用刀叉 ,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
四 , 饮食环境不同 , 比如西方人注重精致 , 中国人注重排场
五 , 饮食口味不同 , 比如西方人吃甜食 , 中国人大多以咸为主 。
以上只是概略性的说明 , 你可以展开论述 。
可参照:
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 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 , 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 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 , 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 ,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 , 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 , 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 , 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 。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 。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 , 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 , 形上学理互相连贯 , 便结成形上哲学 。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 , 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在另一些方面 , 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 , 如饮食文化 。在宴席上 , 可以讲究餐具 , 讲究用料 , 讲究服务 , 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 , 从洛杉矶到纽约 , 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 , 无艺术可言 。作为菜肴 , 鸡就是鸡 , 牛排就是牛排 , 纵然有搭配 , 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 一盘“法式羊排” , 一边放土豆泥 , 旁倚羊排 , 另一边配煮青豆 , 加几片番茄便成 。色彩上对比鲜明 , 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 , 各是各的味 , 简单明了 。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 , “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 。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 人们总是吃不饱 , 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 , 我想 , 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 。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 , 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 不仅维持生存 , 也利用它维持健康 , 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 , 对吃的过份重视 , 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 , 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 , 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 , 都以开餐馆为业 , 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 , 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 , 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 , 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 , 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 , 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 。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 , 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 。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 , 食以味为先” 。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 , 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 , 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 , 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 , 为什么“好吃” , “好吃”在哪里 , 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 。这说明 , 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 , 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 , 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 , 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而美味的产生 , 在于调和 , 要使食物的本味 , 加热以后的熟味 , 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 , 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 , 使之互相补充 , 互助渗透 , 水乳交融 , 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 。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 , 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 。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 , 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 , 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 , 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 , 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

在中国 , 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 , 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 。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 , 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 。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 , 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 。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 , 就是整体的配合 。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 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 , 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 , 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 , 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 , 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 , 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 , 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 , 一到中国厨师手里 , 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 , 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 , 比西方多六倍 。实际上 , 在中国人的菜肴里 , 素菜是平常食品 , 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 , 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 , 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 , 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 , 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 。他们视动物为“生灵” , 而植物则“无灵” , 所以 , 主张素食主义 。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 , 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 , 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 , 如罐头、快餐等 , 虽口味千篇一律 , 但节省时间 , 且营养良好 , 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 。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 , 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 , 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 , 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 , 任何一个宴席 , 不管是什么目的 , 都只会有一种形式 , 就是大家团团围坐 , 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 , 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 , 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 , 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 , 在美好的事物面前 , 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 , 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 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 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 , 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 , 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

西式饮宴上 , 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 , 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 。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 , 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 , 达到交谊的目的 。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 , 那么可以说 , 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 , 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 , 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 , 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 , 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 , 大家各取所需 , 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 , 走动自由 , 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 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 , 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但各吃各的 , 互不相扰 , 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

所以 , 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 。但是 , 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 , 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 。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 。还有 , 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 , 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 , 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 。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