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到底该如何理解?

大家都知道 , 《黄帝内经》是一本中医理论典籍 , 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中医理论 。 就以中医基础中的基础“阴阳学说”来说 , 《素问.生气通天论》里就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
《黄帝内经》:“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到底该如何理解?
文章图片
凡阴阳之要 , 阳密乃固 , 两者不和 , 若春无秋 , 若冬无夏 。 因而和之 , 是谓圣度 。
这段原文 , 历代医家基本公认这是内经对于阴阳的一段核心论述 , 从字面上理解的话 , 似乎就是在阐述阴阳调和的重要性 。
原文的意思是 , 如果阴阳不和了 , 就像自然界的气候一样 , 只有春天没有秋天 , 那就永远不会有收获的季节;或者也是只有冬天没有夏天 , 那就永远看不到茂盛的生命形式 。
但对于其中的“凡阴阳之要 , 阳密乃固”这几个字 , 历代医家的看法就有了很大的差异了 。 比较有特色的如:
《黄帝内经》:“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到底该如何理解?
文章图片
1、这是说明阴阳二者里 , 阳气相对更重要;
2、阳密乃固指的是阳气需要密藏 , 不宜发散;
3、只有阳气得到很好的密藏 , 阴阳平衡机制才能起到“稳固”的作用 。
持这些观点的人 , 都能在内经里找到支撑他们论点的论据 。 那么 , 我们到底该怎么去理解“阳密乃固”呢?
按照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的观点 , 认为这是指出阳气在阴阳二气里的主导地位 。 他认为可以结合“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来理解 。
如果这么来分析的话 , 阳气就像是体表的一张层保护罩 , 阳气旺盛 , 这个保护罩就质密而无缝隙可钻 , 外邪就无法侵袭机体 。
《黄帝内经》:“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到底该如何理解?
文章图片
一旦阳气虚衰了 , 阳气的保护罩就会存在“漏气点” , 外邪也会乘虚而入 。
这样看来 , 阳密乃固里的“密”似乎主要指的就是阳气的虚实 , 而“固”则指的是固护肌表、抵御外邪的能力 。
这样理解的话似乎也说得过去 , 但我个人总是觉得还是有点与原意存在隔阂 , 至少是还未能完全诠释的 。
我们可以结合一些和《黄帝内经》时代相近的典籍来分析 , 着重从“密”字上面来进一步理解 。
按照《尔雅.训诂》里对“密”的训意 , 首先就是山谷隐蔽处 , 引申义上涉及被山峦遮掩 , 进而继续引申出私密、周严等等 。
《黄帝内经》:“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到底该如何理解?
文章图片
这里面 , 我认为“周严”就是更契合“密”字在“阳密乃固”里的本意的 。 唯有阳气周严 , 才能固护在内的阴气 , 也可以防止外邪侵袭 。
需要注意的是 , 这里的“周严” , 应该存在两层意思:
一是当成一个状态形容词来理解 ,
二是当成一个动词 , 那就是“使……周严”的意思 。
也就是说 , 我们唯有想尽办法使阳气尽可能周严 , 那样才可以达到固护身体免受外邪侵袭的目的 。
所以说 , 阳密乃固里的“密” , 更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手段 , 而不应该简单地当成一个现象来理解 , 这才是内经对于阴阳的调和最为恰当的阐述 。
《黄帝内经》:“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到底该如何理解?
文章图片
结合《生气通天论》的上下文来理解 , 我们似乎就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确定 。
比如后文就有“故阳强不能密 , 阴气乃绝”的论述 。
就以中医里和阴阳有关的一个证候——亡阳来说说吧、
亡阳之证其实很好判断 , 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全身冰凉而大汗出 。 中医都是将其看作阳气衰微 , 不能固护肌表 , 乃至阴津也随阳气而脱出——大汗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