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黎族的来历习俗

今天分享一篇【黎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黎族的来历习俗】希望大家喜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阅读这一篇百科内容吧,看完之后记得点赞分享出去给朋友们看哦!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 。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
黎族泼水节
黎族民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 。在接近汉族的地区和各民族杂居的地方,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语(指海南方言)、苗语等,同时黎语也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尤其是解放后吸收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新词汇就更多了 。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 。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
【黎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黎族的来历习俗】黎族的重要节日
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儿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 。婚后妻子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与父母分居别炊 。建国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谈恋爱 。盛行婚后不落夫家(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后,才定居夫家)的风俗 。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视 。离婚和寡妇再嫁比较自由 。
黎族妇女束髻于脑后,插以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的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襟无扣,尚青色,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的妇女的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称“儋耳” 。部分地区居民仍保留古代称为“雕题”的文面、文身风俗,特别是妇女有文身风俗,一般从十二三岁开始至婚前陆续完成,个别有婚后完成的 。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针、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 。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脸、颈、胸和四肢等处 。不同地区,文身图案差别很大 。这种习俗已基本消失,仅在偏僻地区能够见到 。男子结鬃缠头,上衣无领对襟,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檐 。这些衣服都以棉、麻为料,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 。饮食比较简朴,以大米、番薯、玉米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且多从汉区引种 。妇女爱嚼槟榔 。住屋多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为墙 。在白沙县偏僻山区和合亩地区还保留屋顶似船篷,地板架空离地的船形屋 。
三月三爱情节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日子 。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毯”铺地,幽邃、凉爽、安谧 。难怪“三月三”就成了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爱情节” 。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 。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被漂流到燕窝岭边 。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 。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 。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 。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岩洞口 。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 。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 。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奔放 。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 。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
葬礼仪式
丧葬仪式各地不同,接近汉区的有停棺打醮、看风水择地起坟的风俗 。因黎族相信鬼魂无处不在且会害人,所以对包括祖先鬼魂在内的所有鬼魂都十分惧怕 。因此合亩地区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独木棺土葬,不筑坟立碑,葬后不再祭扫 。
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 。过春节前,家家年饭、酿年酒,舂“灯叶”(即一种年糕,也吃糯米饼,做法是:将煮好的糯米饭倒入臼中,舂至副有弹性,然后捏出一块,揉拍成巴掌大小,即可尝新) 。灯叶可存放一段时间,即变得很坚韧,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别有风味 。有些地区的黎族同胞还包一种没有肉馅的过年粽子 。除夕傍开始祭拜祖宗,吃年饭,喝年酒 。初一都要闭门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门访亲探友,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摸虾,并举行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活动,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结束 。黎族特有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每逢这天,青年男女要穿戴着美丽的民族服装,男的手执黑伞,携带山兰酒,女的手提小腰篓,巾藏糯米饼、晒干的腊肉等,到传说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后一起吃带来的食物,共同娱乐,相看意中人 。相中后,男女双方对歌互诉心曲,吃一种嵌入糖心的“灯叶”糕饼 。
典型食品竹筒饭是黎族的传统风味食品 。此外还有:“祥”,黎族风味菜,有两种,即汉语称为“鱼茶”和“肉茶”;糯米饼 。
黎族的婚庆形式
定亲
倘若小伙子与姑娘情意相投的话,小伙子必须告诉家长,然后请两名媒妁 。她们是善于言辞,见缝插针的 。穿着漂亮的花桶裙,戴着崭新的精制斗笠 。用两条新毛包头上四个要好的槟榔到女方家“查”(查即试探女方父母对此婚事的态度)若女方家长辈开毛贴吃槟榔,则表示同意,接着双方就可商定放槟榔的时间及议价 。时间多定于农历六月或八月的双日,象征成双成对 。
放槟榔
媒妁分送槟榔看辈分,大的给吃,小的只好自己讨吃,有时小辈想吃槟榔竟把媒妁围得水泄不通 。款宴时,女方家也只要两名妇女待客(忌寡妇) 。桌上只四人、吃饭时讳忌掉筷,碰盘之类事发生 。菜类多为双尾鱼(即尾巴开的鱼),一般不吃肉类 。媒妁送来的600个槟榔中,40个是刻上形色多样的花纹,这是专送给父母,至亲的 。
结婚问日
男方筹足资金后,便于农历十二月份,又派两名媒妁挑着一对鸭、两小坛米酒、八个槟榔往女方家“问日”(问日包括择日,议商品价) 。一般情况下,还得交给女方家400至600元人民币,桶裙两套,戒指一只,百斤以上的猪一头,米酒八坛,待男方家许诺后,女方家同意择定吉日,多定龙、牛、马、羊双日 。
结婚、鸳鸯圆梦
结婚的前天,男方家派人挑了上述议价物品给女方,第二天晚便算结婚日 。
送女,娶妻均在晚上 。一到下午男方家便派族内两名女青年带上槟榔,香烟,糖果到女方家迎亲(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到) 。一入晚,嫂或(堂表、嫂)帮嫁女梳妆打扮 。完毕、女方姊妹或者表、堂姐妹簇拥嫁女抱头痛哭 。哭声象征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怀 。依依惜别,姊妹要天各一方 。悲喜交加 。此时,姐夫(或堂,表姐夫)从簇拥的姊妹中,把嫁女往外拉、两方争夺,哭声震天 。姐夫也得拼命,若多个姐夫,便好办了 。
一位出客堂,嫁女边哭边托着槟榔盘,让亲戚朋友吃槟榔 。于是有两名或四名弟弟(表、堂弟)跟其后面 。被一行乐队,敲敲打打送至男方村庄 。
一到村庄,新郎伴郎便对弟弟、嫁女鞠躬,连行三遍 。嫁女一踏进门槛,鞭炮轰响,接着便拜堂(须穿上婚礼专用长筒)、一般均在鸡叫前、拜堂完后,闹洞房,通宵达旦、此晚夫妻两个不能洞房花烛月,强熬强耐 。天一亮,亲戚朋友便蜂拥而至 。喝喜酒,约上午10点,夫妻还得回娘家,到女方家问候父母,叫“回路” 。
新婚过门后的第一天,一早就得起床,为娘家做第一餐饭,以示勤快,并借此机会显示下自己的才华 。新娘进入厨房时,伴娘们便会拿着小木棍跟着“保护”,以防小伙子们把锅底黑涂到新娘脸上 。当小伙子们要来抹黑时,伴娘们便会使用小木棍,冷不及防的给来犯者以迎头痛击 。有的小伙子,被打得鼻青脸肿,也有些姑娘被抹成花脸 。之后,双方便兴高采烈地谈论起自己的“战绩”来 。经过这场“混战”之后,新娘方开始做第一餐饭 。吃完饭后,则开始送亲 。婚礼结束 。
黎族的宗教信仰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 。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黎族人们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女人若不绣面、纹身,死后先祖不相认–祖先崇拜 。
黎族的民族饮食
黎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部海南省五指山区,地处亚热带,风光秀丽,景色迷人 。
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 。习惯将收割的稻穗储于仓中,吃时拿一把在木臼中脱粒 。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 。
另一种是颇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节竹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时剖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饭” 。
若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 。
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 。
“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 。“南杀”是黎族同胞过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杀”制作的卫生条件不易掌握,现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 。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
黎家人喜爱吃鼠肉,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 。家家都有竹制捕鼠器,一次安装几十付,第二天便可捕到几十只鼠 。黎族人习惯将捕来的鼠烧去毛,除去内脏洗净,内放些盐、生姜等佐料,在火上烤熟或煮熟吃 。
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饮之酒大多是家酿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 。用山兰米酿造的酒是远近闻名的佳酿,常作为贵重的礼品 。黎家人常用这种酒款待贵宾 。有的地方习惯以小竹管吸酒敬客 。
黎族同胞平时都喜欢嚼槟榔,吃法是将槟榔削成瓣,用栳叶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烟丝,放入口中细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发红,精神焕发 。常吃槟榔还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体长寿食品 。
在热带地理环境的条件下,黎族饮食方式,具有独特的风格 。饮食是人人每天关注的中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饮食也不断得到改善 。黎族传统饮食习俗,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并形成特有的饮食文化 。
黎族人的主食分为以下几种:
一、大米饭:材料为稻米 。稻米又分白米、红米和糯米3种 。米饭的制作过程为,在三角石灶生火置锅,把锅内的水煮沸后,按水下米,用勺子搅均匀,火候适中 。米饭煮半熟时盖上锅盖,将灶里柴火取出,用火炭的余热将米焖成香喷喷的米饭 。
二、山栏米饭:山栏米质好,营养丰富,煮成米饭,清香扑鼻,是黎家迎宾待客的上品 。
三、竹筒饭:用水把米浸泡、滤干后,配上瘦肉、五香料和适量食盐拌匀填入竹筒(用生山竹或家种云竹的幼竹制作)内,再灌上适量清水,用芭蕉叶堵塞封口 。然后把竹筒放进火堆里慢慢翻烤,制成竹筒干饭 。黎语称竹筒饭为“眉万” 。竹筒饭芳香可口,人们出门远行多带竹筒饭用餐 。喜庆佳节也要制作竹筒饭 。竹筒饭不易变质,可保存一周 。当代竹筒饭已成为宾馆酒店宴席上人们品尝黎家风味的佳品 。
四、红薯饭:黎族家家户户都种红薯 。红薯饭的制作颇具特色:把生红薯洗净切成小块,先下米待煮半熟时放入红薯,以三成米、二成红薯混合煮成稀饭或干饭 。另一种是把红薯切成小片晒干,掺米煮成稀饭 。夏天吃红薯稀饭清甜可口,凉爽解热,有保健的作用 。
五、南瓜饭:五指山地区,人们常煮南瓜饭食 。制作南瓜饭时,先削去瓜皮,清除瓜瓤,把瓜肉切成小块掺米下锅,煮成稀饭或干饭 。或是糯米掺南瓜肉,用蒸锅蒸成米饭后,用木臼舂烂,制成南瓜饭团,这是一种独特的风味 。
六、黄姜饭:把生黄姜舂烂,取其黄色姜水煮米饭 。饭质黄色,有独特的香味,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给产妇补身 。
七、玉米饭:山区多把玉米种植在山栏园,收回的玉米脱粒晒干 。将干玉米粒放进木臼里加入适量清水,把玉米舂成碎粒后用簸箕扬去壳,保留均匀的玉米粒 。可熬成玉米稀饭,也可掺进大米煮成干饭 。玉米饭营养丰富,是黎家主食之一 。
除了以上几种,还有山薯饭、山果饭、磅薯饭、包子果饭、鸡头果饭等
在黎族的饮食结构中,菜肴品类丰富 。有家种的南瓜、葫芦瓜、冬瓜、木瓜、黄瓜、豆角、西红柿、韭菜、萝卜、莲藕、小白菜、空心菜等蔬菜 。野菜主要有木耳、山菇、山芋、山竹笋、莉嫩、子温、子干、卜凡、白花菜、雷公根等 。肉类有家禽(鸡、鸭、鹅),家畜(牛、羊、猪)等 。
黎族男女善捕捞,男子平时爱好上山安装各种捕猎器具,捕捉鼠类、鸟类、蛇类和野猪,以及五指山草龟、金钱龟等野物;还善于下河捕捞水鳖、团鱼和麻鱼等 。在农闲、节日时,全村集众上山放狗围捕山猪、黄猄、野鹿等,并把兽肉熏干保存日后食用 。黎族日常下田劳动,男子带刀篓,女子带小腰篓,捕捉田蛙、田蟹、稻虾等动物,回家杂烩煮后食用 。菜味新鲜,营养丰富 。
黎族菜肴习惯把肉菜一起煮,或者把几种菜混合煮 。食盐是菜肴的主要调料,小辣椒是平时餐桌上的佐料 。黎族居住热带地区,喜好清淡,少食炒炸食物 。黎族传统饮食中,除上述菜肴外,有独特风味的还有糯米粽、糯米团 。每逢喜庆佳节、探亲访友都要制作米粽、糯米团食品 。
黎族的水果及零食 。日常生活中,有家种的荔枝、龙眼、芒果、菠萝、杨桃、黄皮、波罗蜜、香蕉、甘蔗、酸豆等;另一种是野生果,如包子果、春告、春芭、山石榴等 。家种和野生的水果,都是季节性水果 。爆玉米花、焗煮番薯和木薯,是黎家的零食品 。
黎族人热爱生活 。生活习惯上,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节日、婚娶、丧葬;入新屋、生育、社交和举行宗教仪式等活动,都要摆席设宴饮酒 。平时迎宾会客也以饮酒为情礼 。黎族热情好客,酒为俗礼,敬酒对歌常通宵达旦,形成自己的酒文化 。黎族饮食方式有所改变,普遍学习汉人菜肴制作技术 。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东乡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兹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珞巴族·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