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月初二龙抬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谢谢 。
二月二的简介
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苗、壮、满、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 。因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 。此俗唐代已有记载,白居易《二月二日》诗:“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 。元费著《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 。……”,又汪灏《广群芳谱?天时谱》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朗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 。”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清咸丰《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 。”此外尚有上工、试犁、炒蝎豆、戴蓬草、祭龙王、敬土地、谒高禖、嫁女住春、童子开笔等节俗活动 。布依族二月二要进行三天,主要祭祀土地神 。节日当天,家家杀鸡敬祖,吃两色(黑、白)糯米饭,祈求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宁 。 是日有许多关于龙的活动,故称龙抬头日 。二月二龙抬头之俗,早见于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二月二日,曰龙抬头,放元旦祭余饼,薰床炕,曰薰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清代仍沿其俗 。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 。令人呼为龙抬头 。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 。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 。又,古以为龙为鳞虫之精,百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 。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蜇、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有扶龙头、引青龙、剃龙头之举,又有食龙皮、龙须、龙子、龙鳞饼之俗,还有停针、忌磨等禁忌 。
二月二的由来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节气之一的惊蛰 。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 。所以古人称农 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 。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 。《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云:“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 。” 人所共知,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 。所以我们自豪地宣称: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 。千百年来,人们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 。“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民间一个重要节日了,许多习俗也多与龙有关 。实际上“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 。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的角 。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 二月二春龙节由来已久 。留下许多风俗 。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云:“二月引龙,熏百虫 。……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用面摊煎饼 。熏床炕令百虫不生 。”《明宫史》载:“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也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 。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食面者谓之龙须面 。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其中一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80年代中叶,在豫北一带还保留着吃黍米的风俗 。二月二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煎黍米糕,群众称之年糕,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 。”中午皆吃“老龙布蛋” 。即玉米蜕皮俗称玉黍米加面条 。 其实,人们关心“龙抬头”用各种形式进行纪念,根本原因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系 。正如这首民谣所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因为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 。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们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寄托了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朝廷老子率满朝大臣都参加春耕生产,足见春耕不误农时之重要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 。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 为什么要“二月二”龙才抬头呢?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们就要春耕、播种了,非常需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 。这时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宝贵了,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 。 为什么是龙“抬头”呢?因为二月初处于惊垫前后,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 。龙抬头了,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 。不过,这种说法是一般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通常解释,通俗易懂 。然而对于“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这往往被人忽略 。 古人以为地球是不动的,是太阳在运动 。早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人们就把太阳在恒星之间的周年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黄道 。再利用某些恒星把这个圆分为28个等分,形成28个区间,称为二十八宿 。“宿”表示居住 。如果观察月亮的运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轮流住完,大约一个月,所以称“宿” 。把这28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平分,每个方位便有7个宿 。对这28宿,都给它们起了名字 。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构成一组,称之为东方苍龙 。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亢宿是龙的颈,氐宿是龙的胸,房宿是龙的腹,心宿是龙的心,尾宿、箕宿是龙的尾巴 。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 。至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 。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说文解字》在解释“龙”字时说:“龙,鳞虫之长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都是指这苍龙7宿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 。“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时期,角宿开始出现在天空,东方苍龙初露头角,即是龙抬头 。 [编辑本段]二月二的发展 中国远古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把龙视为管雨水的动物神越来越明确,所以《左传》桓公五年说:“龙现而雩”,是说惊蛰以后龙就要出现了,这时要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 。战国时的地理、神话著作《山海经》中也说,应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也就是经常招来风雨 。由于想象中的龙能腾云驾雾,于是迷信龙能给人带来祥瑞,来到人间便可以化身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 直接借助龙的形象举行求雨活动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书中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 。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舞蹈场面 。这些都可以看作后世耍龙灯的滥觞 。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 。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 。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 。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 。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 。《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 。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 。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
【二月二的传说】
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 。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 。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 。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 。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 。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 。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 。”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 。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 。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 。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 。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 。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 。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
2.2月初2龙抬头这个日子是怎么来的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 。这句话的来历与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中国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四宫,并按照它们的形象附会为四种动物 。其中,东宫七宿被想像成一条巨龙 。每到农历二月,处于龙头位置的角宿会在东方地平线显现,所以俗称“龙抬头” 。 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经基本上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 。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一些文化内涵,例如古人对龙的崇拜、“龙抬头”在古天文学上的唯物解释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 。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 。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 。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春饼春饼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 。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 。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 。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 。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烤鸭配甜面酱) 。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 。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驴打滚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 。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 。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因而经营这种食品摊贩和推车小贩很多,以天桥市场白姓食摊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气 。
3.龙抬头在哪一天?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
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日处在卯月的惊蛰、春分之间;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为生发之大象 。
“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 。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祈福纳祥转运的日子 。
扩展资料: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 。”龙抬头“,意味着结束冬眠、万物生机盎然,昂首挺胸,扬眉吐气的意思 。
故自古以来,人们在龙抬头时节,会举行敬龙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丰收,并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纳祥转运的日子 。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南方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 。
4.龙抬头是个什么日子
2021年龙抬头是农历二月初二,阳历3月14日,星期天 。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又称春龙节 。在南方叫踏青节,古时称为挑菜节 。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在来年里能够打丰收,顺顺利利 。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 。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 。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
二、龙抬头为什么要剪头发?
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俗话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农历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 。
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 。
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每逢这天,家家理发店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
三、龙抬头的风俗有哪些?
1、祭社神: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也是土地公的诞辰,在南方,人们都会在这天祭祀土地神,虔诚祈祷保佑这一年五谷丰登 。
2、吃龙食:吃龙食,就是在农历二月二日那一天,北方人们会吃一些名字里带有“龙”的食物 。一般吃龙食分为,春饼为“吃龙鳞”,面条为“吃龙须”,馄饨为“吃龙眼”,饺子为“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葱饼为“撕龙皮” 。
3、采龙气:早上5点到7点之),出门面向东方深吸气,寓意着吸收龙气 。
4、引钱龙:在华北,人们会选择一棵大树,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把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大家把这叫做引钱龙 。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丰收;二是龙来了,害虫就躲起来 。
- 怎么算出你兄弟几个
- 怎么算五行和属性
- 怎么算一个人的人品好
- 怎么体现夫妻感情好
- 怎么修改微信群的名称
- 怎么样测试自己的声音
- 怎么用生辰八字取名字
- 怎么用生辰八字取名字女孩
- 化解 『一个人的八字不好怎么办』如何躲人生八字里的三个关口?
- 『八字有两个财星』有没有大师帮我看一下我的八字,最近财运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