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译文作品赏析 渔家傲秋思原文及翻译

作者
范仲淹
出处
宋词三百首
词牌名
渔家傲
作品类型
边塞征战、壮志难酬、忧国忧民
课本阶段
初三下
主题
思乡、爱国、感伤、情怀
四季
秋天
人物
将士
动物
马、大雁
作品体裁

创作年代
北宋
渔家傲·秋思
播放
锁定
北宋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
原文

1











2








3






4






















5






6


7







8









目录
1原文2注释3译文
4摘要5作品赏析6创作背景
7作品评价8作者简介
注释
1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
2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
3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
4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
5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
6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
7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
8
不寐:睡不着 。寐:睡 。[7]
译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 。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 。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 。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8]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 。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 。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8]
摘要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 。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6]
作品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上片写景,下片着重抒情 。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
上片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词人是苏州人,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故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
接着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 。“长烟落日”,这四字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 。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 。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闭”三字,它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 。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5][4]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2]
作品评价
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 。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3][1]
作者简介

注释译文作品赏析 渔家傲秋思原文及翻译

文章插图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
范仲淹年少时家中贫穷却坚持读书,1015年,范仲淹科举及第,被授予广德军司理参军一职,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天圣初年,范仲淹任泰州兴化令,主持修筑捍海堰,世称“范公堤 。”天圣六年(1028年),任秘阁校理,因奏请刘太后还政,被贬职至陈州 。仁宗亲政后,提拔其为为右司谏 。又因谏言废郭后一事,与宰相吕夷简政见不和,被贬到睦州、苏州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呈上《百官图》,针砭时弊,被指为朋党,又被贬到饶州、润州和越州 。
康定元年(1040年),皇帝召其为陕西都转运使 。康定二年(1041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与韩琦镇守延安,抵御西夏,时称“韩范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后升任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与富弼、欧阳修等推行庆历新政 。由于触动了守旧派的根本利益,受到攻击,被指为朋党,被贬 。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死于赴颍州途中,年六十四,葬于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北万安山下 。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追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靖康元年(1126年),又追封魏国公 。至清代先后从祀于孔庙和历代帝王庙 。
【注释译文作品赏析 渔家傲秋思原文及翻译】范仲淹文武兼备,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著有《范文正公文集》,其所作《岳阳楼记》《渔家傲》为传世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