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孤城万仞山上一句:怎样赏析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谢悟空小秘书邀答一片孤城万仞山上一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上一句:怎样赏析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文章插图
【一片孤城万仞山上一句:怎样赏析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怎样赏析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上一句:怎样赏析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文章插图
王之涣,字季淩 。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官文安县尉 。性豪放,喜击剑悲歌作诗 。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即为其传世六首代表作之一 。下面我们对其这首诗逐一解析欣赏,感受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
一片孤城万仞山上一句:怎样赏析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文章插图

一片孤城万仞山上一句:怎样赏析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文章插图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写诗首先要选好视角,然后才能展开描写 。这首诗起句以自身立点为视角 。采用由近及远的描写手法,先从写景开始,渲染气氛,营造场景,为气势磅礴的后续描写表达做好铺垫 。
起句“黄河远上白云间”,首先把一幅汹涌澎湃,波浪滔天的雄壮的黄河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个“上”字,起到化腐朽为神奇妙用 。使静止画面,一下变得气势磅礴,栩栩灵动起来 。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视角从李白的由远及近的顺写反过来变成由近及远的逆写,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 。这就更加增强了黄河那种一泻千里的气势 。
远远望去,黄河蜿蜒逶迤,穿行在崇山峻岭间,亮亮的水色看去就像一条飘动的丝带飞“上”云端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气势?由读者去尽情的遐想,突出了黄河源远流长闲远意境 。也向读者展现出边地一片广漠壮阔荒凉静寂的无限风光 。
接着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用一个“孤”字和一个“万仞”偏正词组,直入所要刻画的主题 。在层层莽莽的万仞群山里,一座孤零零的戍边城堡出现在读者眼前 。“孤”和“万仞”遥相映衬 。这个“孤”字的境像,强烈凸显 。令戍边将士那种与世隔绝,远离家乡,思念亲人,愁绪萦绕的落寞心情悄然浮现纸上 。而这种愁绪于荒凉空旷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大背景和万山环绕,荒无人烟的“孤城”相融合,由空旷,荒凉,偏僻的环境生发出落寞的愁思 。在这种心情下再去看周边的景色,就显得愈发的荒凉 。通过场景把戍边将士的愁苦心情如黄河涌浪一样推向高潮 。愁苦无以复加 。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笔锋一转,把戍边将士的愁苦情绪向外扩散,将戍边将士无法排遣愁绪转化成对心理活动的描写 。戍边将士由思绪不平转归心里恬淡平静,并诙谐的做出自我安慰 。
本来“折杨柳”在唐代就赋予与亲人离别的含义,而羌笛所奏《折杨柳》的曲调,在广漠荒凉的背景下,更加勾起了戍边将士对离别的愁思 。一个“怨”字,带动意境风生水起,全部生泛起来 。另外这句诗的妙处,还体现在“何须”二字上 。边塞将士戍边在万山丛中的孤城里,是存在的现实,无法改变,因此听到悠悠的羌管笛声,也似乎是有怨愁之情而迁怒杨柳 。塞外都已经是春天来了,杨柳为什么还是那样老气横秋的,没有为孤城营造出一点活泼清新的气息呢?
结尾“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照应上句,戍边将士坦然的回答出“羌笛何须怨杨柳”的原因 。这句话妙就妙在“不度”二字上 。“度”是光顾,跃过的意思 。这句话是诗人借戍边将士之口述说 。同时“玉门关”呼应“诗中第二句的“孤城”,点明“孤城”就是将士戍守的“玉门关” 。
这句话是说,玉门关处在塞外的崇山峻岭中,这个地方人迹罕至,虽然这里季节上已是春天,但是连春风都不愿光顾(越过)这里,杨柳怎么会生发出清新活泼的春天气息呢 。你羌笛吹奏《折杨柳》曲调,怨恨杨柳,但关杨柳什么事呢 。经过这样几个字的处理,使本来显得静止的场景,经“何须”两字画龙点睛,立刻使愁绪笼罩的画面变得生动活泼,开朗明快起来,可见诗人用字的“点石成金”之力 。
诗人在整首诗里,抓住“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羌笛”,“杨柳”,“春风”,“玉门关”等几幅典型的画面,然后用“上”,“孤”,“怨”,“度”等几个鲜明生动,有力度感的字将几幅画面串联衔接,向读者勾勒出一幅广漠荒凉的边塞风光弘大画面 。向读者展示出诗人内心对边塞的想象和感受 。替戍边将士们发出感慨 。但感慨中却未透漏出丝毫消极情绪,反而用风趣的语言把戍边将士思念愁闷的意境化成一首富有感情的诗歌来咏叹 。从而表达出诗人对戍边将士那种“戍边虽辛苦,保家卫国却心甘 。”超然物外的浪漫主义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