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讲课教案 口语课的教学设计

1 英语 口语 课堂怎么教学设计
英语口语课堂怎么教学设计?英语口语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己有词汇、语法规则以及语篇结构,按照一定的节奏、语调和正确的发音口头表达思想的能力,今天 , 汉普森小编给大家带来英语教学方法 。
第一、新颖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问题导入法 。问题最容易吸引起人的注意力,而且便于操作 。但是在选择问题时一定要新颖有趣,而且难易适中,最好与学生切身相关 。如《实用英语》第二册Unit5 menu一文,开课前可以问学生:Did you go to a restaurant?How did you order there?然后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导入所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进行导入,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当然英语口语教学也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进行 。
第二、多样活动,凸显主体 。高职学生本来就基础差、底子薄,由于害怕出错,而张不开嘴、发不出音成为“哑巴英语” 。因此,要尝试和探索多种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方法,让学生发挥作为课堂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参加到课堂教学中来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比赛、小型的辩论赛等富有对抗意识的课堂活动,这种有挑战性的课堂活动更能很好的利用学生们的好胜心理而获得最佳效果 。

口语讲课教案 口语课的教学设计

文章插图

第三,优化教材,定位角色 。在实际的英语口语教学活动中,应遵循语言学习规律,选用“以人为本、贴近时代”的口语教学素材,可以和学生谈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如考研、足球比赛、恋爱、旅游、流行歌曲、西方大片等,不知不觉中,不但让学生的口语进行了一次“实际演习”,而且了解了学生的所思所想,移情体验了他们的感受,为以后的英语口语教学打下情感基础 。与老师进行谈心拉近了学生与老师心灵的距离,让他们觉得老师亦师亦友、自然可亲,更容易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
第四,及时总结,科学评价 。评价的作用是让学生在学英语口语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体验成功和收获,树立他们的自信 。这对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赞赏性评价就犹如一支兴奋剂或者强心针,让他们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以后学习中的苦难并从战术上轻视它们 。因此,教师要少些指责和批评,多些赞美和表扬,学生得到肯定,心情愉悦,保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可以说,总结点拨和科学评价是一节职高英语口语课的完美句号 。
2如何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一)初级阶段
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习得语言的环境 。教学内容要具体 , 最好是采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小故事与对话的内容 ,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些内容可包括饮食起居、节假日、舞会、晚会、作客、信件、电影、电视、求医、求学、购物、旅游等 。在初级阶段的学习中 , 学生还应该学习和掌握一些英语最基本的句型和习语、惯用语 , 要能熟练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
(二)中级阶段
此阶段的训练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连贯说话的能力 。教学内容可包括爱情友谊、公共道德、人际关系、个性特点、生活习惯、生活经历、体育运动、学习方法、健康减肥、犯罪案例等 。教学方式可采取复述短文、概述大意、描述图画、回答问题、观点讨论、角色扮演 ,  把故事编成对话 , 把对话编成故事等 。

口语讲课教案 口语课的教学设计

文章插图

在口语教学的初、中级阶段 , 着重交际文化的导入 , 内容包括介绍在日常生活方面英汉主流文化的差异 。比如我们常听到许多讲国外讲英语的孩子直呼其教师、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 , 我们会认为他们不懂礼貌 , 而他们的教师及长辈却不认为这是不尊重人 。教学中还要注意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英汉词语、成语、谚语和格言的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注意英汉语言在比喻和联想运用上的差异以及英汉语言中典故、委婉语和禁忌语运用方面的差异等 。学生通过这些差异的学习 , 就能理解各种英语表达法所涉及的文化内涵 。
(三)高级阶段
通过初级、中级阶段的学习 , 学生已有一定的英语口语能力 。为学生自由运用语言以及创造性使用语言打下了基础 。高级阶段的教学内容可扩展到对各种问题及现象的讨论与辩论 , 比如孩子的教育、青年人的思想情绪、老年人问题、种族歧视、广告的优劣、电视中的暴力、浪费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住房问题、工作的意义、对钱的态度、对时间的看法等等 ,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辩论、演讲、小组讨论、总结发言等 。
高级阶段的教学要着重导入知识文化 ,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入手 , 介绍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认知行为、交际关系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使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看法 , 彼此交流时就容易产生误解 , 如认知行为方面 , 在西方国家 , 直言不讳、各抒己见受到普遍尊重 , 人们对那些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说法非常反感 。而大部分中国人则讲究含蓄、委婉 , 一般不愿意直接提出与对方、特别是上级或长辈不一致的观点 , 非常担心会使对方难堪 , 或担心会损坏双方关系对自己不利 。学生通过中西文化此类差异的学习 , 就增强了文化差异意识 , 了解了西方的人际关系及交往的深层次模式 , 从而学会符合英美文化的口语 。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 , 学生就能逐渐地运用英语 , 清楚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以及观点了 , 也就具备了比较强的英语口语能力 。
3让小学生爱上英语课
注重“以人为本” ,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 , 以学生为中心 ,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 。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 , 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 , 因此 ,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
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 , 不以强制的手段——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 。强制性的教育 , 很容易伤害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 , 引起儿童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恐惧 , 也容易扼杀儿童学习的兴趣 。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 , 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 , 我来强制你学习 。”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 , 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 , 我来吸引你学习 。”“吸引” , 就是“使学生乐于学习 , 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 。”
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 , 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 , 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 。即:如临其境 , 触境生情 。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 , 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 , 让学生感知语言 , 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 。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 , 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 , 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 , 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 。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 , 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 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 ,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 , 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 。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 , 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
4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
【口语讲课教案 口语课的教学设计】注重训练 , 培养习惯 , 让学生爱学
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有序的训练 , 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生的思维操作、观察、表达等各种能力进行训练 , 让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 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 集体观念 , 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 使学生纵向 , 横向发展都得到训练 ,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进断言:"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 ,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 这是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思想 。"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自动的、持久的学习行为方式 。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 , 能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 , 课前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两个完成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对 , 课上让他们先用每对三角形摆一摆 , 拼一拼 , 看看能拼成以前学过的什么样的平面图形?通过分组讨论 , 同学们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然后 , 问学生这三种图形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回答 ,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后 , 再让学生思考 ,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 , 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 ,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最后 , 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这样 , 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 , 学生边操作 , 边观察 , 通过分析、比较、讨论 , 最后总结出结果 ,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 ,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 又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
优化过程 , 教会方法 , 让学生会学
优化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 使师生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耗费 , 去获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 。优化教学过程 , 就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 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学会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 , 注意利用知识迁移、勤于动手、善于用脑、注重实践、强化技能 ,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 , 学会学习 。
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 , 先复习提问有关行程问题的知识 , 明确行程问题基本的数量关系 , 速度×时间=路程 。然后出示准备 ,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来认识相遇问题 , 使学生准确地理解题意及"两地"、"同时"、"相对"、"相遇"等关键词语 , 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直观形象的动态数学问题 。利用表格来说明什么是相遇问题 , 在此基础上出示例题 , 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和方法 , 就可有步骤地进行分析和思考 , 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解题的 , 讲一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通过议论 , 使问题明朗化 , 并进一步看书学习 , 对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 加深对第二种解法的理解 , 总结说明两种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的不同点 , 然后 , 巩固新知 , 灵活运用新知 , 拓宽新知 , 并且使知识系统化 , 这样的教学过程把教落到学上 , 学生不仅学到知识 , 并且掌握了学习方法 , 学会了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