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丨走出原生家庭影响 为什么结婚后一定要脱离原生家庭

心理学丨走出原生家庭影响 为什么结婚后一定要脱离原生家庭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站在30多岁这个档口,再加上这些年从事心理工作接触的人与事,按说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应该比较少了,但每每回想起过去,也还是有那么一些跟父母相关的经历,在你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占据了你的脑海 。
虽然已经不像之前一样会出现不少的情绪,可也还是不得不让人感触“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是蛮重的” 。
想想其实这也没什么奇怪的 。小时候的我们本来就是一张拥有大片大片空白的白纸,为了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填补这些空白,于是,父母什么脾气性格,我们就学到什么脾气性格、父母如何表达愤怒,我们也有样学样、父母是如何相处的,也让我们见识到了“应该如何跟异性相处”……
可以说,我们人生中的大片空白,都是在成长过程中由原生家庭填补的 。
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我们也是第一次做孩子 。
父母并不知道毕竟传递给了我们什么,我们也没有经过筛选就见什么学什么,所以,到了成年后难免会发现“我怎么会拥有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
而最让我们难受的往往是“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空缺”,也就是“作为我的父母,为什么在我的小时候你们没有爱我”、“我那么需要你们的肯定,为什么你们却从不鼓励我”、“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要否定我,我恨你们”……
这些或是亏欠、或是空缺、或是遗憾的历程,在我们成年后化为压在我们肩膀上的砖石与挣扎着想要获得满意、弥补遗憾和空缺的动力 。
而这份动力可能会存续很久、很久 。
你知道吗?
我们只是熟悉到了“原生家庭”和“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很重” 。即便我们没有熟悉到它们,它们也早就存在于我们的人生历程中,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 。
所以,包含着“过往遗憾”、“内心空缺”、“想要弥补遗憾”等因素的东西,总能容易地触动我们 。
这份触动,说到底也是我们在借着看到的、接触到的东西来弥补缺失 。
当然,其实我们使用更多的方式是“主动去做点什么” 。比如,主动跟父母交流、努力改变父母、选择远离父母,亦或是为了弥补这份缺失而拍一部电影 。
弥补遗憾与填补空缺对我们来说确实很重要,但我们这么努力,其实是为了一些其他的东西 。
在平时做辅导的时候,总能接触到这样一些朋友:
“老师,你能教教我怎么做才能让爸妈有所改变吗?”
“朋友你的意思,我略微有一些不理解 。你提到这样的诉求,是指现在父母和自己的相处并不怎么好,所以希望他们有一些改变吗?”
“有这样的意思吧 。不过更主要的是,他们从小到大对我都太严肃了,只要轻微不顺他们的心,他们就打我骂我,这让我心里一直都很自卑 。现在33岁了,不敢跟女孩说话、被人欺负了不敢反抗,我真的不想再这样了 。”
“这样 。那么你的意思是希望通过父母的改变,或者说让父母不再否定你,然后达到自己逐渐恢复自信的目的,再接着改变自己的现状,对吗?”
我想你也在对话中读出了这些朋友的目的 。
这些朋友在接触到了原生家庭这个理念之后,忽然间就意识到了“我处于当下这种比别人差太多的状况,原来不是因为我自己不行,而是因为我在小的时候被父母亏欠了太多” 。
假如你也经历过“当下不仅不好,而且坏事还接连发生”的境况,我想你能体会到当时自己那种虽然努力挣扎着往前走,但却看不到一点希望的绝望,以及“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自己不行’”的深深的自卑和自我厌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