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注释译文摘要作品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的写作背景

作者
苏轼
出处
宋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
七言绝句
作品类型
自然写景
课本阶段
三年级下
主题
抒怀、赞颂、大自然、热爱
四季
春天
动物

植物
竹子、桃花
创作年代
北宋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播放
锁定
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组诗中的一首
原文
zhú竹
wài外
1
táo桃
huā花
sān三
liǎng两
zhī枝

chūn春
jiāng江
shuǐ水
nuǎn暖
yā鸭
xiān先
zhī知
2

lóu蒌
hāo蒿
3
mǎn满
dì地
lú芦
yá芽
4
duǎn短

zhèng正
shì是
hé河
tún豚
5
yù欲
shàng上
6
shí时

目录
1原文2注释3译文
4摘要5作品赏析6创作背景
7作品评价8作者简介
注释
1
竹外:竹林外 。
2
先知:最先察觉 。
3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
4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
5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
6
上:指逆江而上 。[6]
译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7]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7]
摘要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中的一首 。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4]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再现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第三句“蒌蒿满地芦芽短”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四句“正是河豚欲上时”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此句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 。
这首诗巧妙地抓住了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让早春时的蓄色跃然纸上,极富诗情画意 。[5]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于公元1085年(神宗元丰八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本首诗是其第一首 。[3][2][1]
作品评价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
《渔阳诗话》:“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
《西河诗话》:“与汪蛟门舍人论宋诗 。舍人举东坡诗‘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不远胜唐人乎?予曰:此正效唐人而未能者 。‘花问觅路鸟先知’,唐人句也 。觅路在人,先知在鸟,以鸟习花间故也,此‘先’,先人也 。若鸭,则‘先’谁乎?水中之物,皆知冷暖,必先及鸭,妄矣 。”[2]
作者简介

原文注释译文摘要作品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的写作背景

文章插图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赠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 。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虽赞同政治应该改革,但反对操之过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吕惠卿,因此招来新党爪牙李定横加陷害;后来又因苏轼反对“尽废新法”,受到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斥退,终生当不了宰相 。由于苏轼在新旧党争中两边不讨好导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戏称为“一肚皮不合时宜” 。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书;绍圣年间因新党的章惇为相,又加贬谪至儋州(海南岛) 。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遇赦北归时病卒于常州(今苏州),时年65岁 。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苏轼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
【原文注释译文摘要作品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的写作背景】苏轼在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