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里的体制内剩女 美丽女人在体制内混不下去

小县城里的体制内剩女 美丽女人在体制内混不下去

当下中国不婚、未婚的人分两极,一极是强调活出自我、不能将就的先锋青年,一极是经济受困、疲于奔命、想结婚而不可得的男男女女,因而形成了一种单身青年普遍分部规律——剩女在都市,剩男在乡村 。但事实上,这种趋势已经蔓延到了安逸无忧、婚恋观传统的县城 。
县城里的不婚群体集中在人们意想不到的环节——体制内女性 。按理说,这些工作稳定,社会地位较高,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在县城里应该最抢手,但现实却恰恰相反,她们正在成为日益壮大的悬置群体,成为县城的“剩”群体代表 。
县城体制内的剩女之盛,比城市有过之无不及
江西财经大学专门在19年专门做了相关调研,从当地一个县城的详细数据来看,自08年开始的十年间,该县的公务员和事业编招聘了近3千人,女性占到近1900人,分布最多的岗位是教师,其次是医护,最后是党政机关 。
整个教师行业女性比例在80%以上,医护占比近64%,机关占比近38% 。
纵观整个体制,未婚女性的比例与女性行业占比成正比,教师最高,机关单位最末,单单30岁以上的未婚女性比例就超过了13% 。但其实县城流行早婚,30岁这个分界线明显略高,若将界限下调三岁,女性未婚比例又会大幅度增加 。
这种“剩”在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都是不常见的 。体制内女性工作稳定、相对高收入、有社会地位,本是县城里的最佳婚恋对象,是上层和中上层家庭争抢的人群,几乎不可能剩下 。
但随着社会人口流动、分工模式转变和思想文化导向,她们反而成了最轻易剩下的一群人,80后撕开了这块社会创口,打破传统婚恋观的90、95后入局后必将愈演愈烈 。
相比之下,一些城市的体制内女性结婚率反而还高一些,比如东北一些较大城市里,福利好、待遇高、有时间照顾家庭的女性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仍旧比企业职员抢手,“剩”的概率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
横纵对比之下,这个群体在县城面对的婚恋问题已经超过了部分城市,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倒置的现象呢?这要从内外两种因素说起 。
剩之主观因素:小城体制内的女性越来越强,要求越来越高
体制内女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她们见识过大城市的繁华,也受过自由婚姻观的洗礼,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远高于朴素的县城人 。她们虽然人回到了小城,但思想却保留着城市特色,讲究开放、独立,与许多城市的单身女性一样不能接受将就婚姻 。
近二十年间,中国女性的受教育与社会分工参与程度越来越高,许多之前男性主导的工作徐徐转向了女性,她们承担的工作与责任更多、更大,个人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 。
【小县城里的体制内剩女 美丽女人在体制内混不下去】以教师岗位为例,随着县镇少年涌入县城就读,县城的初高中教学任务已经变得异常繁重,住校生天天学习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教师不仅要安排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个人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学校 。
医保体系的健全,各类疾病的增加加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行政部门不断改革的政策、各种指标任务、服务意识要求使得公务人员也面临着同样的境况 。
体制内的女性比例在十数年内一路飙升,导致女性不再是摆设、混场者,从承担较低职务的小人群变成了许多部门的中流堵住 。
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们成了一个同男性一样强盛、繁忙的群体,而强盛注定她们对于另一半的要求越来越高,繁忙则导致她们没有时间去恋爱、照顾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