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怎么死的:屈原自杀为何采取投江的方式

谢邀屈原怎么死的 。

屈原怎么死的:屈原自杀为何采取投江的方式

文章插图

屈原怎么死的:屈原自杀为何采取投江的方式

文章插图
这个题目历史妞是这样解读的,“屈原为什么自杀?又为何采取投江的方式自杀?”
屈原怎么死的:屈原自杀为何采取投江的方式

文章插图
首先,屈原自杀的原因再简单明显不过 。因为屈原对楚怀王及其继任者楚襄王非常不满,对楚国王室不满 。而且,屈原正是因为遭受楚国贵族的排挤、毁谤,才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的 。所以,屈原对这个国家和王室失望透顶了 。当秦国名将、战神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最终选择了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
其次,屈原为何采取投江的方式自杀?历史妞认为有以下3个原因:
1.作为一个君子,屈原选择投江自杀是为了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正如《孟子·离娄》中记载的那样,“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屈原选择投江自杀,就是为了在辞世之前洗净这一身沾染的污秽 。
2.投江自杀是为了警醒、涤净浑浊的楚国君王和王室 。这一点从屈原的绝笔《怀沙》一文中看出来: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
怀质抱情,独无匹兮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 。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3.屈原是文人,是楚国贵族出身,用投江的方式自杀更体面,也更符合他的浪漫主义气质 。同样道理,楚霸王项羽后来选择在乌江拔剑自刎,也是因为这种方式符合楚霸王的英雄气概,所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也 。
以上是历史妞的个人见解,欢迎大家共同交流,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 。
屈原早在楚国郢都陷落,还没有动笔写作绝笔诗之前,“怀沙自沉”的想法就已在心中成熟 。
屈原怎么死的:屈原自杀为何采取投江的方式

文章插图
怀沙自沉,对于屈原来说,绝不是消极的放弃和极不可取的逃世避世 。当他真切地感到,几十年来一直埋藏在自己心底的由楚国统一天下的梦想,已永远不可能实现时,壮烈的殉身便是保持自己人格尊严和警醒世人的惟一选择,这与普通意义上的自杀是完全不一样的 。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huò)乎!”这是屈原在回答江边渔夫有关生与死、随波逐流与坚守正直的问题时,所作出的铿锵铮言 。是的,宁愿投进这江里,让自己葬身鱼腹,也不愿让自己高洁的品质,遭受尘土和污秽肆意的侵袭!屈原的一生,始终坚守着这一为人的准则,这一理想的信条,这一追索的目标 。壮怀激烈,不仅可以表现为勇猛厮杀、浴血沙场,更可以表现为以国家为己任,志存高远、维护正义、为真理而献身! 这一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后来被定为端午节 。
端午节快到,传统习俗有吃棕子,骞龙舟等项目,据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屈原的 。西汉司马迁写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书中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事件,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章节分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內容 。列传是记述古代重要历史人物言行事迹的内容 。屈原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地位够做传 。屈原怀才不遇投汨罗江自杀,是个悲情人物 。司马迁与之惺惺相惜,所以为屈原做传寄托自己的哀思 。
屈原怎么死的:屈原自杀为何采取投江的方式

文章插图

屈原怎么死的:屈原自杀为何采取投江的方式

文章插图

屈原怎么死的:屈原自杀为何采取投江的方式

文章插图
屈原(公元前340年一公元前278年)是楚国贵族出身,羋姓,屈氏,楚武王儿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博闻强志,志向高远,轻时受到楚怀王重用,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参与楚国大政方针,主张美政,举贤任能,变法图强,楚国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外交上主张联合齐国抗秦 。后来秦国相国张仪游说楚怀王同齐国断交,同秦国联盟,并答应把商於地区五百里土地还给楚国,张仪诈楚使楚国在外交上陷入不幸地步 。
屈原的政治主张同楚怀王产生予盾,加上楚国贵族诽谤,屈原政治上失意遭到流放
。楚怀王死在秦国后,屈原再度遭到流放 。周郝王37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占楚都郢城,火烧楚国王陵所在地夷陵(四百多年后,陆逊同样放把火 。),楚国道都迁到寿春,屈原看到楚国复兴无望投汩罗江自杀 。
【屈原怎么死的:屈原自杀为何采取投江的方式】屈原流放十几年写了许多多诗歌,《离骚》,《天问》,巜九歌》,《九章》等是代表作 。屈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地位非常高,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独创”离骚”体,被称为中华诗祖 。《离骚》和《诗经》并称”风骚 。” 。屈原的作品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命的忧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作品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际文坛上有一席之地,被联合国文化机构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不谨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 。